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反动空气”——胡适对《宣言》的定义
胡适于1935年3月31日发表《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可以说是对王新命、何炳松等十教授的直接批评。
胡适说,十教授在他们的宣言里,曾表示不满意于洋务与维新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见解。“但这是很可惊异的”,“因为他们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正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新式的化装出现。”[7]胡评论戊戌变法失败的文化原因说,他们的失败,只是因为他们的主张里,所含的保守的部分要胜过破坏的成分,只是因为他们太舍不得那个“中国本位”。就是这个原因他们的维新政纲到后来是失败了。[8]
胡表示忧虑,辛亥革命是维新派所不敢要求的,因为推翻帝制,建立民主,理所当然就要“毁了那个‘中国本位’”。然而在辛亥大革命以后,“‘中国本位’依然存在”。[9]胡说,“何健陈济棠戴传贤诸公的复古心肠当然是要维持那个‘中国本位’。萨孟武何炳松诸公的文化建设宣言也只是要维持那个‘中国本位’。何健陈济棠诸公也不是盲目的全盘复古:他们购买飞机大炮,当然也会挑选1935年的最新模特儿;不过他们要用2500年前的圣经贤传来教人做人罢了。”[10]
胡将“文化复古”说成是一种“反动空气”。他认为《宣言》的作者虽然强调“不守旧”,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着保守的心理在作怪。《宣言》也正是今日一般“反动空气”的一种时髦的表现。只是他们的保守心理是托庇在折中与调和的烟幕弹之下。因此,《宣言》作者最大的错误是不认识文化变动的性质。胡适的观点可具体整理如下:
第一,文化本身是保守的。凡是一种文化既成为民族的文化,自然有其绝大的保守性。
第二,凡两种不同文化接触时,人们可以通过比较与直觉,选择取舍,如钟表的传入与武器的引进等。思想与文化属深层文化,是最不容易被摧毁的,所花的力量必须最大。
第三,在整个文化变动之中,"没有一种完全可靠的标准可以用来指导整个文化的各方面的选择去取。"[11]"政府无论如何圣明,终是不配做文化的裁判官的,因为文化的淘汰选择是没有'科学方法'能做标准的。"
第四,"文化各方面的激烈变动,终有一个大限度,就是终不能根本扫灭那固有文化的根本保守性"。所谓本位就是"固有环境与历史之下所造成的生活习惯"。"简单说来,就是那无数无数的人民。""那才是文化的'本位',那个'本位'是没有毁灭的危险的。"他说不管制度是如何的变,物质生活是如何的变,思想学术是如何的变,"日本人还是日本人,中国人还是中国人。"总之"中国本位"是"不必劳十教授们的焦虑的"
胡在文章结尾时带总结意味说:我的愚见是,中国旧文化的惰性实在太大。一切肯望前看的人们,应该“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以此“打掉一点我们老文化的惰性与暮气。”
不过胡还是退了一步,“将来文化大变动的结晶品,当然是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那是毫无可疑的。”如果我们的老文化里面真有着无价之宝,是受得起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洗涤的。此后中国的“老文化”,将“会因一番科学文化的淘洗而格外发辉光大的。”
胡说现在大谈“文化的创造”为时过早,“总之在这个我们还只仅仅接受这个世界文化的一点皮毛的时候,侈谈‘创造’固是大言不惭”,而大谈文化折中“也是适足为顽固势力添一种时髦的烟幕弹。”[12]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