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设计、整合、多样、开放_历史学毕业论文

2014-05-10 01:02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设计、整合、多样、开放_历史学毕业论文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毕业 ——浅谈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 (江苏
毕业

——浅谈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 中教2级 214423 )

[摘要]:面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开展,在历史课堂中必须改变旧的教学的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论述了笔者在教学探索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内容的整合,坚持多样的活动与开放的环境,通过引趣、激疑、导思、探究等教学互动,让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得以锤炼,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设计 知识整合 合作探究 开放性

 

高中历史新课改已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迎接新课程,我们做什么?”这是我们应该并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新的要求,新的理念,新的探索,如何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这正是我们在新课改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问题。面对挑战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在此就我在两年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1、 让教师的精心设计导引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全面发展”,“教师是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居于主导地位”。基于新教材的特点,是以专题为框架,专题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时, 我们不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应充分重视教师在其中应发挥的主导作用,通过精心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引出学生新的思维火花。

1、 精心设计导语,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1半。”课堂的起始语对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在讲述必修2《苏联的改革》这1课时,我这样引入:

1986年在苏联流传了这样1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1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通过上述描述,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2、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疑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1个问题往往比解决1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我在教学中用问题来激发疑问,并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度。

如讲必修1《从鸦片战争到8国联军侵华》的“鸦片走私”这1子目时,课前教师发给每位同学1张印有“白雾中的少年郎”1段文字的简报,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设计了几道问题,在上课时层层提问(1)这个苦果是由什么造成的?(2)这个苦果使我们想起了历史上曾在中国发生过的什么事情?(3)虎门销烟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完全进入到由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展开思维。教师鼓励同学们尽量地去探索未知领域,提出创新的观点。有学生提出“如果清政府不禁烟,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 另外有1位同学提出了1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毒品,这个曾经使中华民族饱受苦难的魔鬼,在当今死灰复燃之后,我们作为跨世纪的青年学生该怎么办?不但要珍惜健康和生命,远离毒品,而且要积极行动起来,呼吁全社会警惕毒品。我们要以史为鉴,吸取鸦片战争的沉重教训,肩负起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又如在必修1《抗日战争》1课中有学生提出:“中国工产党在1937年秋召开的洛川会议上决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为什么不把8路军直接调到正面战场上作战,而要开赴敌后呢?开赴敌后战场以后,又为什么不立即组织几个百团大战呢?” 这些问题着实让我们感到惊喜。可见学生思维能力的确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

正是通过1系列的激疑、探疑、释疑,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取新的认识,得出新的结论。

3、 精心设计情景,主动探究

108世纪启蒙思想家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新教材的专题史,线索虽清晰,但是学生理解把握相对比通史难。因此,我们应以此为线索,搜集相关资料,丰富课堂内容,精心设计1个个鲜活的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历史,主动探究,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如讲西周的宗法制内容时,学生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不能很好的理解,于是我通过古代1位官员死后,他的爵位和财产如何继承的案例,要求学生当1回法官。学生设身思考,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内容变得有趣又易懂。然后布置学生课下写1篇小,谈谈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效果很不错。

比如2006年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于是我利用当时的大片《东京审判》来再现当时2战结束后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艰难的审判历程。中学生正值青春花季,与其让他们这样默默坐在那里听着“遥远的东方曾经有1条龙”“在近代中国龙是如何遭受屈辱”这种空泛讲说,不但学生会失去朝气,而且他们天性也会渐渐被扼杀。看着影片,学生仿佛忘记身在课堂,如入审判现场,对日本法西斯的丑恶嘴脸深恶痛绝,对梅律师的爱国情操,凛然正义感产生深深的敬意,爱憎分明立竿见影,比语言的表达更胜1筹。

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让学生每上1节课,都有如沐春风的新感觉、新发现,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并发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萌动创新的思维意识。

2、让知识的整合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本来就是丰富的、多侧面的,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课外的资源加以整合。

1、 渗透时政,贴近生活

有人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脱离现实的历史教学是没有意义的。作为1名历史老师必须关注时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时事。尤其是1些人们近期较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拿到课堂上来,有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爱国情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在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课,提到“实业救国”这个口号时,适时引入1组反映“当前1些大城市举行反日游行、焚烧日本汽车、高举辱骂日本横幅”的照片。“学习本课后,同学想1想这种行为是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为什么?新时期我们该怎样爱国?”这1设计将理性的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做了本质区分,既照应主题,又升华思维,提高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再如《新文化运动》1课,是1堂极难驾驭的课,难在如何使学生对西学改造中学这1复杂的历程了然于胸。笔者在外听公开课时有1位老师采用了“医生开方看病”的形式将枯燥的思想史学习演变为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使学生很容易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该老师先出示1幅病人与医生对话的生活画面:病人说:“我全身疼痛,怎么办?”医生简单检查1下说:“你得了绝症,得把全身血液换了。”病人说:“除了换血,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医生说:“吃药,挂点滴,见效太慢!”病人换血后,疼痛感消失了,但身体从此虚弱了。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中的“病人”、“疼痛”、“医生”、“换血”、“虚弱”分别指代教材中什么内容?

②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治疗中国人的“精神疾病”采取的方法与上面这位医生有何共同点?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③请你给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开1张救国良方。

这1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深入浅出,用生活情景缩短学生与历史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凭借简单的生活经验去分析复杂的思想变迁。

2、 它山之石,为我所用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资深教授周振鹤先生曾在《历史中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历史》的演讲中提出:“在传统的文史哲学科中,历史是处在中庸的状态,历史研究前进1步就是哲学,后退1步则是文学。”这其中蕴含的我们常说的“文史哲本不分家”的道理。

我们应利用成语、典故、诗词、联语等生动、具体的语文材料作品等等,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理论的理解。如讲授封建专只主义和皇权主义时,可以引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伴君如伴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请君入瓮”等成语俗语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在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教材只是说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不能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学生对此不好理解。如果我们用学生较熟悉的鲁迅的作品《药》、《阿Q正传》、《社戏》等,以其中的人物形象如夏瑜、阿Q、闰土等在革命前后及革命中的所作所为,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加以印证,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另外,我们不仅要精通历史教材,还要粗通其他学科的教材;不仅要把握本学科的教学进度,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进度,并以此为基础耐心引导、启发学生与其他学科有关内容相联结。如必修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节时,政治课也恰恰在其前后讲到“经济危机”方面的内容。历史、政治教材这种紧密的联系,便利了两科知识的相互联结。讲选修1古代希腊《梭伦改革》的背景时,提到了古代希腊城邦形成的原因,结合地图,分析其环境、地形特点,是“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的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这1地形也造就了与尼罗河文明和中华文明截然不同的古希腊文明。讲解时学生可查看地图册图《古希腊海陆概况与城邦分布示意图》,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其地形特点,稍加点拨,也可理解希腊城邦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方面原因。

我们应该充分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抓紧课堂而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引导学生,将课堂历史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领域相结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不断转换分析问题视角,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多维历史思维能力。

3、让多样的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有人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即所谓“盖棺定论”,没有实践的可能性。其实,历史的主体是人类的活动。历史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实现人性的思维,传承人类的精神,发育人的情感和塑造个性化的创新活动。正如美国华盛顿大学1条幅所说:“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仅靠老师的讲述是不行的,更要依靠学生从历史体验中激发生命的活力,引发泪水和欢笑,领会历史的风采和生命的意义。

“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1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中去真实感受是很重要的,参观调查,影视欣赏、文物欣赏和仿作,即兴表演等等。

又如讲到《鸦片战争》时,我出示了4张曾被英法联军掠走的文物图片,分别是青铜猴头,青铜虎头,青铜牛头,6角套瓶(都已在2000年被中国1家公司重金收回)。同时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的音乐片段。还有记录片《圆明园》,学生的爱国之情1下迸发出来,个个畅所欲言,跃跃欲试。既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恨英法联军的野蛮,无人性的破坏。

再如《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是通过组织1场现场辩论赛来充分感受当时新旧势力的唇枪舌战;还有在讲授《54运动》时,通过历史小品《中国人的独白》来进行课堂教学,升华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通过多样的活动,鼓励他们更加大胆地、积极地参加更多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平静地看待活动中产生的“历史问题”,使学生在过程中明事理、出新意,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让开放的课堂绽放学生的思维之花

新教材在每1节课后的探究活动中不时提出1些学习要求,如提出了组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大讨论)、专题演讲会、专题讨论会、记者招待会等活动形式,其实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

其中最有特色的1块,几乎在每1节课后都有探究争鸣。新课程也向我们呈现出许多探究学习的形式,如收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作采访并写采访报告等等。

面对这些要求,我们教师就必须不断将探究学习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并且在课堂教学应该坚持开放性原则:即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答案设计的开放性,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评价的开放性。南京大学陈谦平教授说:“实际上,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了解历史,了解中国,了解世界,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让他们明白人类了解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规律,从而让他们懂得爱,而不是增加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重在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最终达到新课标3维目标的最高境界,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1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只有精诚合作,相互帮助,人人参与,才能装备出美丽的春天来。“1千个读者就有1千个哈姆雷特”,“1千个双眼睛就有1千个观察”,“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通过交流,碰撞,沟通,心灵的互动,心灵的相诉,形成体验,打破思维定势,才能形成个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在这1思维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过想象历史、重温历史、体验历史、领悟历史过程,学生自然会产生情感倾向和价值观的取舍。“润物细无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下自成溪”。

 

综上所述,构建历史课堂,应力求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内容的整合,坚持多样的活动与开放的环境,通过引趣、激疑、导思、探究等教学互动,让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得以锤炼,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开创历史教学美好的新明天。

[参考书目]:

1.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闫承利编著《素质教育课程优化全书》(《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上一篇:一场启迪智慧的人文回归_历史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