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语丝》:现代散文文体自觉的(5)

2014-07-01 01:15
导读:任意而谈,无所顾 忌这八个字是对语丝体特色所作的非常贴切的概括。鲁迅的这一概括其要意和周 作人、孙伏园、林语堂所指认的是一致的。由此可见,
“任意而谈,无所顾 忌”这八个字是对“语丝体”特色所作的非常贴切的概括。鲁迅的这一概括其要意和周 作人、孙伏园、林语堂所指认的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在这些《语丝》派同人的意域中 ,没有比精神自主对于散文作家更为重要的了,他们对散文的基本精神有一种认同 。我们之所以指认《语丝》为现代散文走向自觉的标志,是因为在我们看来《语丝》作 家普遍地具有一种明晰的现代散文观念。
      三
  《语丝》作为作家的一个自由论坛,散文作为作家精神之流的一种载体,两者是颇为 相得的。这种相得,使现代散文在《语丝》时期获得了全面的。这种全面发展表现 在散文文体的类型方面,《语丝》建构了现代散文的基本格局,杂感型态与美文型态成 为散文格局中的两种主要的存在形式。《语丝》的《发刊辞》明确地表示:“周刊上的 文学大抵以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但也兼采文艺创作及关于文学美术和一般思想的介 绍与。”由于《语丝》作家的积极实践,杂感与美文同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语丝》无疑是一份注重进行批评和文化批评的周刊,所以,杂感一体的写作自 然更为作家所重,《语丝》作家发表了大量的杂感,鲁迅计有70多篇,周作人有100多 篇,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章衣萍、川岛等也是《语丝》重要的杂感作家。鲁迅所 说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指的主要就是杂感写作。《语丝》上的杂感,在精神上 继承了《新青年》的“随感录”,《语丝》对新事的催促,对旧物的排击,对“一切专 断与卑劣”的反抗等,无不承接了《新青年》的基本品格。这种承接对于《语丝》杂感 作者而言是十分的事情。因为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本来就是《新青年 》“随感录”的主要的或重要的作者。《语丝》对杂感的重视,体现在栏目的设置上, 可见它像《新青年》一样也设有“随感录”一栏且设置的时间很长,始设于创刊时的第 2期,终刊前两期,即第5卷第50期还发表随感录2篇。在“随感录”栏中发表的文章总 计230篇以上。此外,《语丝》还推出“我们的闲话”、“大家的闲话”专栏,分别刊 载本社同人和社外作者的杂感,另有“闲话集成”、“闲话拾遗”等。对于杂感的着力 倡导,使这一体式的写作颇成气候。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作家对文体的择取,并不只是对某种形式的选择,它实际上关涉着作家对写作价值取 向的认定,对一定的意识形态的主观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选择杂感(杂文)这一 文体,也就意味着他看重的是写作的“觉世”功能,意味着他对现实意识形态,特别是 主流形态持一种批评的态度。现代杂文文体的重要源头应是晚清风行一时的“报章体” 政论,其时梁启超亲炙这一文体,写作了大量的“别有一种魔力”的论评性文字,“开 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梁启超通过这种写作,宣泄着一个改良主义思想家的一 腔激情。《新青年》时期陈独秀、鲁迅等大量写作“随感录”,以此表示着知识分 子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表示着对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解构的努力。由杂感的文体 流变史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文体已被附加了某种意识形态的质性。

  《语丝》作家充满热情地写作杂感,这说明他们注意从写作与的沟通关联中实现 自身的价值。杂感之“感”从作者观察社会、人生,思考现实、中得来,写作杂感 需要作者怀具一种社会责任感。杂感又不应是一种包蕴甜味的文体,文体的意义在作者 论议批评对象的过程中生成。它是一种应有风骨的文体。《语丝》的杂感作者与梁启超 、陈独秀、李大钊等有所不同,他们只是作家,是一群文化人,而不是家,或具有 政治激情的人。他们更多的是站在作家或者说人文知识分子的立场进行社会批评、文明 批评,这种批评是个体的,而不是阶级的、集团的,是自由知识分子对社会作出的一种 自由言说。同时,因为是在写作杂感,所以他们不能像派作家可以远离政治,营造 个人艺术天地;作为社会派、人生派作家对社会政治进行观察、思考。政治往往是社会 现实存在中的结点,杂感作家往往有一种试图打开这种结点的驱动力。
  《语丝》杂感就取材题旨而言,约有社会批评、文化批评两类。前者主要针对现实中 的政治性事件进行论议,后者侧重于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情由作出批评。
  作社会批评的杂感,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钱玄同的《 恭贺爱新觉罗•溥仪君迁升之喜并祝进步》,周作人的《致溥仪君书》等篇是就末代皇 帝出宫所发的议论,内中洋溢着因反封建取得胜利而感觉到的喜悦之情。在他们看来, 溥仪出宫不只是他本人“回到自由的天地里去”,而更是封建政制终结的一个标志,他 们与其说是恭喜“爱新觉罗•溥仪君从此超出帝籍,恢复他固有的人格和人权了”,毋 宁说是在庆祝反封建大业的成功。《关于反抗帝国主义》、《日本人的好意》等感触的 也是政治话题。钱玄同有感于“五卅惨剧”的发生,为如何保国图存而激扬文字:
  不爱中华民国,国必亡!甘愿托庇于“洋大人”之胯下,国必亡!守住已死的“鸟国粹 ”,国必亡!拒绝的文化,国必亡!要不亡国,除非由有脑筋的人们尽力去做“唤醒 国人”的工作,使国人把这种亡国的心理反过来。(注:钱玄同:《关于反抗帝国主义 》,《语丝》第31期。)
  周作人对日人《顺天时报》对李大钊烈士的恶意中伤加以驳诰。《顺天时报》的短评 诬称李大钊不肯“自甘淡泊”而“作非分之想”,结果“担了许多的罪名,有何值得” 。李大钊与周作人曾是《新青年》的同人,周作人对李大钊被害自有一种痛悼之情,而 见烈士遭致污蔑,便有一股怒不可遏之气了:“《顺天时报》上也登载过李大钊身后萧 条等新闻,但那篇短评上又有‘如肯自甘淡泊,不作非分之想’等语。我要请问日本人 :你何以知道他是不肯自甘淡泊,是作非分之想?如自己报上的记载是事实,那么身后 萧条是淡泊的证据,还是不甘淡泊的证据呢?日本人的汉字新闻造谣鼓煽是其长技,但 像这样明显的胡说霸道,可以说是少见的了”,“日本人不妨用本国的文字去发表谬论 或非谬论,但决用不着他们用了汉文写出来教训我们”(注:周作人:《日本人的好意 》,《语丝》第131期。)。《日本人的好意》以严辞厉句直逼对象,体现出周作人作为 斗士一面的精神。论议的“无所顾忌”正是“语丝体”特色的写照。周作人后来成为汉 奸为人不齿,但周作人也曾抨击过日人的悖谬。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语丝》作家对于专制的抗争,最为可圈可点的篇章,是他们对于“三•一八”惨案 制造者段祺瑞执政府暴行的批判。这是《语丝》作家的一次集体出场,张定璜的《檄告 国民军》、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 薇之二》、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的女子》、朱自清的《执政 府大屠杀记》,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陆晶清的《从刘和珍说到女子学院》等大量 的文章,彰显牺牲者的品行,揭露专制者的残暴,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在这些文章中, 作者与被害的烈士一样表现得无所畏惧,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专制独裁者。张定璜直 截了当地点出戕害年轻生命的凶手:“在首都里,在光天化日之下……洁白的青年饮弹 而死了,死在堂堂的中华民国国务院前面,死在中华民国政府的卫兵手里!”林语堂指 骂统治者是“亡国官僚瘟国大夫”,
上一篇:西域出土文献与印度古典文学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