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2)
2017-09-11 01:56
导读:么变化?女性农民在非农化过程中的代价与收益是什么?在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她们能否 与男性同等地分享产业化带来的机会和新资源? 为此,我在199
么变化?女性农民在非农化过程中的代价与收益是什么?在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她们能否
与男性同等地分享产业化带来的机会和新资源?
为此,我在1994年申请了一个有关课题:“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制度性、非制度性约
束条件及对策研究”。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是基于这样一个假高——发性劳动力非农化转
移滞后于男性,因而最强的劳力将转移到产业,农业将出现女性化趋向。这一观点我在1990
年郑州的“中国妇女与发展”研讨会上提出,很多学者做了更深进的论证(金一虹,1990;
孟宪范,1993;任青云,1995)。然而我于1995年底开始的这项研究并不支持这一假设——
最少在我所调查的苏南苏中三个村中,非农转移的过程性别歧视不明显,无论是在非农转移
的“瓶颈期”,还是乡镇企业大发展的加速期,男女两性在转移的速率上并无明显差别。
使 不得不重新考虑,所谓非农化过程中的资源重新分配,应以什么为指标?显然仅仅用转移
速率来描述分析是不够的,应该观察农村经济结构转换时,性别利益的深层结构变化,并对
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提出新的假设。
二、研究方法
本报告除一般的统计资料文献外,主要以作者本人在苏南苏中三个村(苏州盛泽镇的东港村
、常州湖塘镇的周家巷村、扬州市郊的文峰村,下文分别简称为东村、周村、文村)的观察
作研究素材,同时鉴戒《江苏农村非农化发展研究》(塞缪尔、何保山、顾纪瑞等,1991)的
成果。很多国内外学者都熟悉,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村庄”应是一个基本的要素。这
是很有见地的。本项研究亦把行政村作为基本研究单位,鉴于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均衡性,非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农化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转移路径也是极丰富的、无固定模式的。那么上述区域性研究有多
少普遍意义?
1.无论从转移到非农冰业部分的劳动者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还是从非农产业产值所占农村社
会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这三个村都已初步完成从农业社会向产业社会的转变(这三个村从
事非农生产的劳动者占农村劳动力比例分别为98.10%、97.72%、80.23%;非农产值占农村社
会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98.81%、98.18%、98.19%),经历了比较完整的产业化过程,有利
于我们对非农化进行过程性分析。在我选点的过程中,曾考虑过镇江黄墟镇的龙山村,但因
该村属跳跃式超常发展(1987年才因养鳗起步,1992年年产值就突破1亿元),发展过程未充
分展开,故终极放弃。但有些资料下面还要用到。
2.三个村都有相当数目的外来劳力,处于两种农村劳动市场①的产汇点上,有利于对社区
内转移和跨地区活动两种非农转移的模式进行比较。
正如李银河在批评贝克尔的人口经济学时所说,一种行为一旦与文化差异发生了联系,就不
再是经济学的理想题目。(李银河,1994,第4页)从经济学角度,取劳动力转移速率做主变
最是对的。②但两性利益结构的变化涉及深层制度以及观念系统,仅以此作观察分析的座
标就无法给我们一个真实的图景了。故本项研究采用了抽样调查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别人法
,一方面设计了4种表格和问卷;(1)非农劳动者问卷》,了解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部分就业
的劳动者的就业状况、职业转换经历、途径、从农业部分转移出来时曾经障碍、目前职业、
活动意向等。在3个观察点分性别、分行业各随机发放150份问卷,总计450份,回收有效问
卷441份,其中男性211人、女性230人;工人289人、企管干部48人、村干部13人、
科教文卫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工作者12人、个体经营者78人、其他职业1人;
(2)以农户为单位的职业经历登录表。具体做法是以3个村每村抽取2.5—3个自然村(约1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