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3)
2017-09-11 01:56
导读:),以户口簿为依据,逐户登录各农户实有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就业状况、活动经历,共登录8 .5个自然村,3.2户; (3)《乡镇企业调查问卷》,由企业法人回答
),以户口簿为依据,逐户登录各农户实有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就业状况、活动经历,共登录8
.5个自然村,3.2户;
(3)《乡镇企业调查问卷》,由企业法人回答,同一个调查员填写,了解企业劳动力结构、
劳动力来源、对劳动力选择偏好、企业目标。这3个村共有注册村办企业、公司和其他经济
实体24个,其中一个属出租门面的皮包公司,故予以删除,实际调查23家;
(4)《外来劳动者问卷》,对外来找工者集中的东村丝织厂外来民工发放150份,以作分析对
比时用。
此外,对3个村5个主要村干部(书记、村长)进行调查,并做了7个个案。
三、非农转移:血地缘关系影响下的资源再分配
1.社区内转移,并未导致“男工女耕”的模式
跨地域活动中的男性上风已由很多研究所证实,③人们由此产生农业是否会出现农业女性
化趋向 担忧不是没有根据的。④但本调查所在3个村,农业并未出现女性化的趋向〖cd2
〗专业从事农业的极少,且以男性为主(农业机械多数由男性操纵),3个村从事农业劳动的
男劳力占男性劳力比例分别为2.4%、2.4%、22.7%,女性则分别为0、0、13.1%,其余的人都
属“业余种田”。所调查的441名非农产业从业者,从不种田的男女各是24.64%、17.67%,
仅在农忙时帮忙的男女分别占40.23%和37.93%;仍经常种田的男为20.85%,女18.97%。农忙
期间两性投进的工作量无大差别,日常田间治理的时间女性要多于男性。但尽对时间是很少
的。全年不超过25—30个工。
为什么在这一地区的非农化未导致“男工女耕”现象呢?苏南地区非农化从形式上属“离土
不离乡”的社区内转移,从时间和规模上可分起步(亦称瓶颈期)、加速、动态平衡(能转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出农业的劳力基本都转移出来了)三个阶段。从转移资源角度说,起步期为资源稀缺时期,
此后进进相对充裕时期。在非农转移的第三阶段两性非农化程度差异不明显,那么在第一第
二阶段两性在非农化速率上有无差别?不同的调查结果不同。笔者以为是与不同地区不同的
发展战略,以及乡村产业起家的行业是什么有关。男人女人谁早转移、谁后转移是多种因素
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表象。之所以在非农化程度高的地区,在非农转移过程中两性差别或说
过程性歧视不明显,是由于与“离土又离乡”的跨地区活动相比,社区内活动有很大不同之
处:
(1)跨地区活动女性本钱大于男性,往往只能由年轻、素质较好的未婚女性构成活动主体;
①社区内活动,“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方式本钱低,“在农门口上班”特别有利于已
婚妇女的非农转移,年龄、婚姻、文化对她们都不再是制约因素。在3个村302户就业登录中
,初次从农业转移出来时,男性最年长的已有63岁,女性为48岁、半文盲。东村登录的102
户中,50岁以后才离土进厂的就6人。用当地人的话说:“到了‘大发展’后,能进厂的都
进厂了。”
(2)乡村产业的〖cm8-4〗社区倾向抵消了企业的性别偏好
中国乡镇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社区倾向。特别是村办企业,它是立足于地缘社会,按地
域基础组织起来的农村经济组织,村干部作为社区治理者,都有明确的社区目标。就业,在
很长一个时期都是社区的第一目标。用一个书记的话说:“要全村人人都有饭吃,都安居乐
业,我们当干部的日子才好过。”特别是分田到户后,当干部的就得想法让农田中开释出来
的多余劳动力都有活干,如何安排富裕出来的女性劳力也在村干部考虑之内。如东村在创办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村企之初,在办了水泥建材等适合男人干的企业后,又马上为“解放妇女劳动力”办一丝织
厂。以养鳗为主业的龙山村,在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后,又办一缝纫厂,说没指看它不什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