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
2017-09-11 01:56
导读:理工论文论文,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
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
金一虹
内容提要:农村非农化过程既是一个农村经济社会发生裂变和
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重
新分配的过程。本报告把性别指标引进这一过程,作为观察农村社会结构性变化的一个视角
,研究分析在非农化过程中,非制度性因素〖cd2〗血缘与地缘是怎样影响两性间的资源再
分配的。文章既描述了血缘地缘对本社区女性完成第一次职业转换的积极意义,也描述了非
农转移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序性、女性职业低层化的形成以及新的性别利益结构,分析了乡村
产业化怎样“复制”、扩大了性别等级并能过产业组织使之制度化。从而提出一个随着市场
化进程发展和乡镇企业改制,社区利益制约趋于松弛,血地缘对女性保护逐渐减弱的情况下
,如何使农村女性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与男性同等享受发展资源的题目。
一、背景和题目的提出
7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农村人口的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农村
非农村非农化过程。仅1980~1995年15年间,乡镇企业数目增加了15倍,产值以年增多30%
的速度增长,乡镇企业职工由2999.7万增加到12862.1万亦即又有9800万农民洗脚上田改变
了职业身份)。在一些非农化程度高的地区,非农产业已取代了传统农业成为农村最活跃的
主导产业(如江苏省农村1995年非农产值已达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5%,如无锡市高在96.1%)
(《江苏年鉴》1996)。
在这里我要做两点说明:第一,为什么 在本文我用“非农化”这个概念而不是用“产业化
”?由于“非农化”指的是农村生产要素从传统的种植业转移到包括制造业也包括第三产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内的、一切非农产业部分的过程,因而其涵盖而更广,也更能反映中国农村现代化特点。
我在这里使用“非农化”这个枞,也是为了与早期发展经济学所描述的产业化模式有所区别
。
第二,我想夸大的是,农村的非农化并非从本日始,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农村传
统的非农化水平与其他低收进经济国家类似,在15%—30%之间。1929—1933年间,曾对中国
101个地区38256个农户进行调查,结果7岁以上男性劳力,有45%从事农业,27%既务农又务
工,还有20%完全从事非农劳动。〖zw(〗1929—1933年间对中国101个地区38256个农户调查
资料引自约翰 .l.buck:《中国的土地利用》第371—372页,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37年版)
,中文转引自塞缪尔、何保山、顾幻瑞等著:《江苏农村非农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1年版,第26页。〖zw)〗苏南地区自进进20年代非农步伐亦加速,据满铁“上海事务所”1
939—1940年间对苏南5县11个自然村的调查,在商品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中,农村经济已普遍
兼业化了,70.9%的村民属兼业农户,只有17.3%是纯农户,还有11.8%成为不耕种土地的非
农户。亦有亦工亦农型经济如太仓直塘远泾村,村中40%农户有人在纱厂当工人,有的甚至
完全不种地,夫妻双双在厂务工。其经济结构非常接近于80年代苏南大多数农村的特点。到
1949年时,全国产业产值中约有25%是由农村创造的。(转引自曹幸穗,1996,第155、18页)
5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把兼业和专业的手工艺匠都吸收到合作社中,农村的非农化发展很慢,
其至停滞。人民公社会期间又有大起大落,直到70年代末,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
村非农化过程进进加速期。所以对农村的非农化过程分析,不能离开这一历史的背景。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农村非农化作为发展中国家一项可供选择的战略,也作为 个发展趋势,使中国农村发生着
结构性变化,改变着中国农民的命运。作为一个结构性变革,也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引起我特别关注的是:在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的同时,性别利益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