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4)
2017-09-11 01:56
导读:济效益,目的就是安排村里的妇女劳力。 社区目标依次是:增收—福利—公平(用干部的话说:“要摆得平”,比如不能人人都进乡 镇企业时,把指标下到
济效益,目的就是安排村里的妇女劳力。
社区目标依次是:增收—福利—公平(用干部的话说:“要摆得平”,比如不能人人都进乡
镇企业时,把指标下到户——一家进一个)。社区治理者具有这样的社区目标是理所当然的
,而企业表现出一定的社区倾向,则是村办企业所特有的。这被调查的23家村办企业的办企
业目标,依次为“为了企业长期生存”(20分——以1家1分计)、“追求最大利润”(16分)、
“进步本企业职工收进”(12分)、“创名牌”(6分), 而“增加本乡财政收进”、“扩大本
乡就业机会”和“促进本乡繁荣”这3个非市场导向的目标,竟并列第五(5分),说明村办企
业的经营者依然以为自己应承担为全社区谋利益的责任。②在要实现普遍就业的社区目标
的压力下,村办企业有为全村剩余劳动力“兜底”的任务。比如政府征地要安置农民工,无
论是国营企业还是镇办企业,都会对“土地工”年龄有要求,如东村和文村被征地后,男安
排小于45岁的,女要小于35岁。而村办厂对本村人不能有这样的要求,就是从镇办厂“下岗
”回来,村里也要想法安排。如一个村办厂厂长说:“是乡亲总得给饭吃。”在这种地缘观
念的影响下,企业的性另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被企业的社区倾向所掩盖。比如被调查的23有
表示只愿收男工不愿要女工,另外8家说视工种而定,但恰正是2家强烈表示不愿要女工的厂
,女工占了7成以上,由于本村男的有技术后你留不住,女的也是乡亲,还得用上“是乡亲
总得给饭吃”的原则。
(3)村办企业基本遵循不养病、不养老的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企业的性别偏好。要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地职工是以村民身分享受社区提供的公***品的,这三个村村民享有的福利有:医疗费(全
报或部分报销)、妇女产假补贴、子女学费、独生子女母亲保险、养老保险、困难户补助、
村里出资为村民安装电话、闭路电视,此外还是以工补农、公路、路灯等公共的享有者。至
于乡镇企业为职工福利支付的开支则是很少的,企管干部都承认,雇女工和雇男工的福利差
别几近于0。
(4)社区壁垒的存在,有外来民工作为“蓄水池”,使本地女性受到较多保护。
在非农转移的转折期,通常本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几近枯竭——能转移出来的都已转移,与此
同时外来劳力大量涌进:这23个村办企业共有劳动力2028人,其中外来劳力924人(男368人
,女556人)接近半数。最典型的是盛泽镇,自1989年起,外地劳力大量涌进,且逐年增加,
1992年起超地本地劳动力(1995年本地劳动力是2.48万,外地工办了“两证”的就有3.5万)
,这些外来工作为乡村产业的蓄水池而存在——在进进地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时候,他们源源
不断地补上,在需求不足时又被吐出。
这3个村23个村办企业,有18家明确表示,企业用人要优先录用本地人;有10家表示假如解
雇人首先要解雇外地工。有14家企业声称自己从求解雇过工人(都是自己走的),有9家承认
解雇过工人,其中8有清一色解雇的是外地工,仅有一家说被解雇者中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
。多数厂长在解释为什么不好解雇本地人时说:他们根在这儿,辞了,让他们到哪儿往?综
上所述,植根于血地缘社会之上的乡村产业,表现出较强的社区倾向,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
于本地的妇女,使她们得以顺利地完成第一次职业转移。
2.非农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序性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然而必须看到,中国农村今天依然是“乡土性社会”,血缘关系依然是农村居民间重要 的
联系纽带,父权制依然作为深层的基石存在;乡村产业作为从原有农业组织中衍生出来的“
产业胎儿”,不能不打有血缘社会的印记。在农村利益群体重组的时候,表现出如费孝通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