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土”观念对农民现代化的负面影响(3)
2017-09-12 02:25
导读:理环境上看,我国农民在人格心态上具有大陆性民族所特有有封闭性;从生产方式的状况年 我国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使每一个成员因缺乏交往和
理环境上看,我国农民在人格心态上具有大陆性民族所特有有封闭性;从生产方式的状况年
我国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使每一个成员因缺乏交往和流通而使生存能力的强化丧失
了一个强有力的刺激因素;而漫长的封建独裁政治制度,则加剧了这种安土封闭的心态。
三、“安土”观念对农民现代人格造就的消级影响
毋庸置疑的是,“安土”观念作为适应性的一种生存能力,其影响作用也曾是积极的,它甚
至直接构成中国农民吃苦刻苦这一坚韧品性形成的精神支柱之一,而且“安土”观念以团体
凝聚力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其作用也是积极的。但倘若我们从现代化所要求的发展能力这一
角度审阅“安土”观念,那么我们随即可以发现,这一观念对中国农民人格现代化的影响是
消极的,特别是一旦“安土”观念成为农民一种太执着的情感寄托之后,其对发展能力的消
极影响甚至可能是致命的。按照我们的理解,这种消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安土”观念中所形成的一种守旧性格,是发展能力进步的一大障碍。从历史与现
实考察,中国农民普遍地视背井离乡为人生一大不幸。在民间形成并广泛传播的“金窝金窝
不如自己的草窝”之类的说法正是一个明证。这种过于固执的“安土”观念无疑在中国农民
性格的塑造中要形成一种缺乏开拓创新的守旧品性,而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能力的进步显然
是一种消极的阻碍气力。由于只是固定在单调重复、悉数已尽的故土上,缺乏陌生环境的压
力和刺激,就往往轻易导致在人格心态中逐渐形成一种墨守成规、缺乏应变能力的消极品格
。
第二,在“安土”观念中也极易形成一种对发展能力极为不利的封闭品性。“安土”使得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们对乡土之内的人彼皮熟悉,能够互励、合格、相互依靠,即所谓的“远亲不如近领”、“
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等等观念,“老乡”,“乡亲”极易被认,甚至被视为是同道。
但一旦面对乡土之外的世界,则显得极为陌生,并由于这种陌生通常产生一种排斥、疏远甚
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无疑是影响中国农民发展能力进步的又一消极因素。
封闭使得他们对日益变化的外部世界一无所或知之甚少,于是夜郎自大式的自负和人云亦云
式的惰性等欠缺就必然随之而来。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因“安土”而来的封闭性以及由
此而来的乡土地方主义和帮派观念,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曾导致了极多的帮派构怨和械斗,
在我们民族文明历发展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切无疑更是要对我国农民发展能力
的进步和完善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四ジ谋湎肿吹囊恢炙伎迹悍⒄构劢逃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改变农民“安土”观念的途径之一是在国民教育中,从世界
观和方***的高度进行发展观的教育。
鲁迅当年在对国民性进行批判时就曾十分注重发展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类为向上,即发
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洒紧,惟独半死不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因
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实在却引人到死路上往! ⑩鲁迅的这一批判无疑是非常深刻的。人
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这一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就使得人必然在有所作为,就要有
一系列的诸如发展能力的 培养造就作为主体保障。然而在中国农耕文化中却缺乏这样一种
发展向上的精神,更多的是由“安土”而延伸出来的“安时处顺”,“满足常乐”,甚至是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淡泊无为”。这正如鲁迅所揭露的那样,实在是“引人到死路上往”。
夸大生命永恒发展的观念对于中国农民生存能力的积极影响作用是明显的。从一定程度上说
,正是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断追求,才有了世界各民族性格中诸种优良品性的造就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