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瓶颈”的研究
2017-09-12 02:21
导读:理工论文论文,突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瓶颈”的研究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突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突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瓶颈”的研究
王毅〓顾益康〓〓潘鹏飞〓〓李建新
发达的第三产业是经济社会现代的重要标志。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本文就浙江省农村区域范围内的
第三产业发展题目做些探讨。
〖jz〗一、农村第二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新中国成立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浙江省同全国一样,第三产业固然有所发展,但基本
上处于被抑制状态,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这样。从产值构成看,1978年,浙江农村社会总产值
98.72亿元,而以运输业、贸易饮食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仅5.15亿元,仅占5.2%;第三产业
的劳动就业率不到5%。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1984年开始,农村在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制的基础上,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纷纷扩大生产范围,寻求致富门路,出现了大批
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劳力转向第三产业。1992年6月,中
共中心和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同年11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加快第三
产业发展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浙江省各级领导对发
展第三产业,也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制订了发展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促
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从1992年的情况分析,浙江省农村经济总收进1553.95亿元,其
中第一产业占18.2%,第二产业占71.4%,第三产业占10.4%。同1984年比较,第一产业的比
重下降了2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2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了2.3个
百分点。从劳力就业结构看,1992年全省农村共有劳力2099.38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占63.8%,比1984年减少了5.7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占21.3%,比1984年增加0.3个百分
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占9.3%,比1984年增加了5.3个百分点。浙江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地域广阔性〓〓改革初期,浙江农村第三产业在摆脱抑制状态以后,一开始就突破了封
闭的地域范围,呈现跨村、跨乡、跨省乃至跨国活动的趋势,这与农业和农村产业的地域狭
窄性形成鲜明对照。80年代初期,温州率先形成的十大产销基地,就有11万从事第三产业的
购销职员,跑遍全国各地,采购原料、倾销产品、传递信息,为当地乡镇集体产业和家庭工
业服务,同时,围绕小城镇、专业村、专业市场的建设,发展了一大批饮食、旅宿、修配等
服务行业,并且带动了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农村金融等事业的发展。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浙
江的一大产业,全省农村约有100多万劳动力,散布在全国各地,从事贸易、建筑和各种服
务行业,有的还到境外、国外开发劳务活动。全国有很多城市和效区出现的“温州村”、“
浙人街”都充分反映了浙江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盛况。因此,我们不应就农村看农村第三产
业,而应当从浙江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在全省、全国以至国际范围的活动来看浙江农村第三
产业的发展。浙江农村劳务雄师在处地所创的收进,也远远超过现有的统计数字。这是浙江
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
(二)就业多样性〓〓浙江农村发展的第三产业,行业多,可以吸纳多层次的职员就业,为农
业中转移出来的大批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组织灵活,有个体办、联户办、合股办
、集体办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多样化的就业结构。劳动力以流通领域容纳最多,全省除50多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万购销职员外,在160多个各类市场中摆摊设点的的多数也是农民,各公路沿线林立的餐馆
、旅店,也大多是农民开设。在交通运输业,台州地区60%的货物运输量是由农***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