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瓶颈”的研究(3)
2017-09-12 02:21
导读: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延缓了农业市场化、集约化的进程。 浙江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思想
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延缓了农业市场化、集约化的进程。
浙江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思想上的偏见。改革开放前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理论上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缺乏全面理解,以为只有第一、二产
业才创造社会价值,第三产业部分不创造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进,因而贬低发展第三产业。
从思想上讲,以为“无欲则刚”、“无商不***”,视服务为义务,只能有“革命性”,不能
有“商品性”。在传统产品经济模式下,重城市,轻农村;重产业,轻三产;偏笪行政手段
,忽视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因而造成第三产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少地方没有把
第三产业作为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从上到下还没有真正形成共叫,对发展农村第三
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足够的熟悉,甚至没有把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纳进发展战略和整
体规则。(2)体制上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农
村经济计划统制和自给自足的烙印很深,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受到旧体制严重制约,基础极为
薄弱。因此,在80年代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轨过程中,条条框框比较多,该放宽的政策没
有及时放开,该扶持的措施没有及时出台,有些题目至今仍在阻滞第三产业的发展。(3)结
构上的不公道。我省农村第三产业不仅份额小,而且内部结构也不公道,存在着“单腿走路
”的不平衡现象,急需发展的主要行业不是规模太小就是完全没有,如直接为农村商品经济
服务的服务的咨询还没有形成行业;第二层次即综合技术服务的农村金融保险业各不到1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人,简直不成比例;第三层次即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缓慢。所有这些都反映在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中存在重效益重产值而忽视基础行业的倾向。(4)投资上的忽视。要发展
第三产业,需要注进大量资金,可是10多年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论是份额还是比重都很小
,第三产业的投进更是微乎其微。即使近几年国家对第三产业已经逐渐重视,但也局限于城
市范围,而忽视了农村这一广阔的天地,这使得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5)政
策上的束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生产要素的活动大大加快,然而由于受现
行政策、体制、机制等的束缚,使得本来应该加快的人流、资金流、物资流仍无法充分发挥
。例如,在农村劳动力活动上,受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农民与城里人形成一种身份差别
;对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或进城搞劳务活动,在加强治理与放开搞活的关系上没有处理好,要
么层层设卡,要么放任自流,或简单地扣上“盲流”的帽子,加以遣返回乡;在农村资金的
活动上,存在另一种“农转非”,即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倾向;对农村资金市场治理得过严
过死,民间金融性质的实体大多倒闭;在产品流通上,存在着农村第三产业从业职员与第二
产业相比,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个体经营者情况更严重。农村有文化、有能力、懂管
理、会经营、素质较高的职员,大都从事乡村产业和企业化、团体化经营。从第三产业的特
点和发展远景看,第三产业比其他行业尤其需要文化素质高的专业职员,不留意进步企业人
员素质,将大大限制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jz〗三、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关键
纵观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有两条基本规律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深刻熟悉和高度关注:(一)当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二产业,对整个国
民经济的发展日益起到加速推进的作用;(2)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