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瓶颈”的研究(5)
2017-09-12 02:21
导读:(四)城镇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业的中心〓〓农村城镇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使之成为既是 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心,又是文明建设的中心。随着农民生活水平
(四)城镇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业的中心〓〓农村城镇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使之成为既是
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心,又是文明建设的中心。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对科技、文化
、体育、卫生等方面也将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依托城镇的有利条件,兴办有关这方面的各种
活动场所,就可以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80年代以来,浙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进,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极大地推进了一大
批农村新型城镇的建立和发展。据统计,1978年全省农村建制镇仅有167个,到1992年已增
加894个,增长4.35倍。与此同时,城镇要突出发挥出其在支撑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步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同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据对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前
百名的百强镇1992年情况统计,百强镇仅占全省乡镇数的5.6%,而常住农村人口达385万人
,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10.8%;实现社会总产值517.28亿元,占全省的27.7%;乡镇企业产值
达468.53亿元,占全省的32.1%’财政收进14.12亿元,占全省的28.2%。作为我省市场要素
最为活跃、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温州市,农村城镇的兴起在推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
作用尤为明显,全市建制镇的发展由1978年的18个增加到1993年135个,十余年中解决了120
万农民的就业题目,并从农村移出242万人至城镇,使全市农村人口的42%、产业产的70%、
社会商品零售额的60%和国家税收的45%来自于这118个建制镇,从而成为温州农村经济的主
要生长点。
我省情况表明,一批在改革中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城镇,已经成为加速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主
要生长点,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的主要途径,实现生产要素公道活动和各类服务资源最佳配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置的主要载体,是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布满生机活力,提供功能齐全服务、具有自身特
点的经济中心。但是,从全省总体看,一是城镇数目不少,而规模多数偏小,1992年镇区平
均人口仅2.02万人。二是就多数城镇而言,层次普遍较低,表现为基础设施,交通拥挤、供
水困难、市场简陋、卫生状况不良,脏乱差较为普遍,难以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新要求。据浙江省城乡建设厅资料,1992年全省共有2/3的农村城镇无自来水,即使已有
的,也是标准低、水质差、水量不足;大多数城镇仍以马路市场、露天市场、棚棚市场为主
;大部分城镇的邮电通讯、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
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城镇发展非常缓慢,同发达地区差距拉大。
由此可见,我省农村第三产业之所以远远滞后于农村产业进程,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深层原因在于我省农村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农村城镇化滞后是制约农村第三产业的“
瓶颈”。
〖jz〗四、突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瓶颈”的思路
突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瓶颈”的约束,就必须围绕着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以及加速
形成农村第三产业与农村城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机制来进行。从总体上说,我们应该
把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
为突破“瓶颈”约束,加速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措施来抓。具体说来,应该从以
下六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要把加快县级城市和建制镇建设作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县城和建制镇既
是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又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点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让县城发展成中小城市,扩大建制镇的规模,增强建制镇的城市功能,这是加快农村城镇
进程的必由之路。当前,应该充分利用撤县建市的城市。同时还要让一批在改革开放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