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说(4)
2017-09-12 02:53
导读:极的外部经济效益。⑨ 5.新古典学派模型 在西方经济学界也有很多经济学家不同意在今天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劳动力剩余这一看法。即 使是对印度和中国,
极的外部经济效益。⑨
5.新古典学派模型
在西方经济学界也有很多经济学家不同意在今天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劳动力剩余这一看法。即
使是对印度和中国,看法亦是如此。这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另一两部分模型,称为新古典学派
模型。⑩他们以为,农业部分中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将会进步农业产量,并且农业
部分劳动力的任何流出,都将会使农业产量下降。因此,人口增长不是一种全然消极的现象
。要想使产业顺利发展。在农业方面也须同时作出相应的努力,以确保农业以一定速度增长
,能够满足城市工人和农村农民不断进步的消费需要,并防止贸易条件急剧地朝不利于产业
的方向转变。因此,“在劳动剩余劳动条件下,可以无视农业的状况;而在新古典学派模型
中,从一开始就必须保持产业和农业之间的平衡。”(11)
不承认农业部分存在剩余劳动力和隐蔽失业,是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但是,若为实现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及其他非农产业部分的转移,而忽视农业部分本身的发展,也是不当
的。
〖jz〗三、几个相关题目的进一步讨论
(一)农业与农村发展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当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生产率到一定阶段,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产品能自给有余时,
农业剩余劳动力才可能形成,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部分不仅
供给着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因而是维持社会生存所必须的;而且必须为产业
发展提供大量的生产要素,为城市的产业人口供给食品,为产业品提供市场。因此,在实现
国家产业化方面也起着基础性作用。所以,维持农业的持续发展,以生产出超过生活必须要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品的剩余产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土地是有限的,因此,农业的持续增长越来越
依靠于农业生产率的进步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率的进步又会减少农业部分对劳动的需求,而
农业部分和农村的人口增长率往往高于产业部分和城市,这就提出了农业部分和农村劳动力
的转移题目,农村经济的多角锴发展,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是,农
业部分和农村的部分劳动力转移出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和农村发展既提出
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也为实现这种转移创造着条件,值得指出的是,社会的治理
者必须关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可能对农业本身造成的损害,并且应当制定适当的政策以尽
量减少这种损害。
(二)隐蔽失业及其计量
农业部分的劳动力部分地转移到非农业部分而会影响农业总产出的理论观点,暗含着一个假
设条件,即农业部分非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疸实际上即是零。也就是说,农业
部分存在的隐蔽失业,那么,隐蔽失业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它能否计量,又当怎样计量呢?
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隐蔽失业是指就业人数很多,但每个就业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及收进都
低于可能的水平。为了生产某一数目的产品和劳务所需要雇用的劳动力有一可接受的规模。
在这个规模上,就业劳动力所得到的收进是可接受的。实际的就业规模减往上述可接受的就
业规模,就是隐蔽失业的规模。英国肯特大学a·p·瑟尔瓦尔教授以为,可以运用确定“贫
困线”的方法来确定可接受的收进水平,这样,从收进角度来衡量隐蔽失业的方法就可写成
如下等式:
u=l-l·=[sx(]o[]o/l[sx)]-[sx(]l[]o/l·[sx)]
上述中,:是实际就业的劳动者数目,l·是使每个就业者得到可接受收进的就业劳动者
大学排名
数目,o/l是生产率的实际水平,o/l·是可接受的就业者的收进水平,o是产量。(12
)
农业部分的隐蔽失业,可以区分为三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图1作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