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目标选择(2)
2017-09-12 04:34
导读:制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公道活动。以广东、福建为例,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得益 于外省民工,这些民工很少能够在广东、福建长期务工。随着结婚生
制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公道活动。以广东、福建为例,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得益
于外省民工,这些民工很少能够在广东、福建长期务工。随着结婚生子或家中老人的
赡养题目,他们不得不终极回家务农,而回到农村,他们的技术往往无用武之地;对
于企业来说,不仅损失了熟练工人,而且由于要练习生手,在一定程度上进步了商品
的本钱。这样也就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在广东、福建,民工回家时往往并不给
足工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害怕熟练工人的流失。
3.不利于农业发展现代化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但其局限性在于很多地方把土地分割得过于零碎,不利于机械化和高科技大
面积的推广应用;固然农村有些劳动力少的农户把自己的责任田租给他人耕种,但完
全离开土地的农民很少,夸大以家庭自筹保障为主体也就是要加强农民对田地的依靠
性,这样,农业生产也就很难实现规模效益。
同时,农业发展需要有资金、技术的投进,才有可能缩小与世界农业的发展差距
。在我国,资金、技术往往集中于城市,靠农民自行组织和探索需要较长的时间,而
要引进资金、技术,也就会打破原有的生活模式,会引起一部分农民向城市或别处流
动。这样,农业经济的发展反而影响了家庭保障。据《中华老年报》载:山西省有关
单位近4年来已接待处理老人来访2万多起;上海市每年均匀处理6000起。1995年天津
市津南法院共受理赡养案例比1994年增长了16.7%,进进1996年后,赡养案件上升幅度
更大,上半年比1995年同期增长了43%。在侵犯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中赡养权侵害的所占
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年人多是那些高龄、多病、无收进、无配偶、生活在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农村的老人。值得留意的是据《1990年中国分省(市)区社会经济指标》的数据,在
30个省(市)区中,上海农民人均纯收进最高,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较低排在29位
;天津农民人均纯收进为第3位,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仅次于上海。农民有了收进、
文化,反而不愿赡养老人,这一现象引人深思。
4.不利于移风易俗 家庭自筹保障一直是中国农村养老的主体,在封建社会,用
以保证家庭自筹保障的主要武器是“孝”。为了尽孝人们祭祖修坟,以自己对祖宗的
“孝”来教育下一代对自己尽孝;同时,以亲戚、邻里组成一道道***网来监视,甚
至有相关法律来作后盾。老年人作为财富、知识、权威和“祖宗”的象征,理所当然
地要求和接受子女的赡养,而子女也被教育得唯父母是从。这种保障方式对社会稳定
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
新中国建立以后,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养老方式,但内容有所改变,老年人的地位
已开始下降,孝观念已开始淡化,养老的社会约束力度下降。农村实行集体化时,老
人的养老题目实际上主要是由集体承担,传统家庭养老开始动摇。改革开放以后,老
年人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子女数目减少,子女价值观念改变,子女
外出发展自主性的增强以及小家庭的大量天生,使养老对象与实行者呈现疏离。社会
经济高速运转,带来了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思想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变化,促进了传
统家庭养老观的动摇。
这些年,有的农村富裕了,封建迷信活动也死灰复燃,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大修
宗祠、家谱、族谱,造房修坟相互攀比。在这些表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农民
在摆脱贫困之后,需求层次随之进步,开始转而寻求安全保障。因而求神拜佛,祭祖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修坟、修宗祠、家谱、族谱,以求“神佛保佑”、“祖宗保佑”。大操大办、宴客送
礼成为一种感情投资方式,有困难时也好求人相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民在原有的
这种保障体系中找不到安全的支撑点。
三、农村应以建立不同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