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综合配套的第三步改革(5)
2017-09-14 05:41
导读:年拿出300多万元投进山区基本工程建设的投资中;②56个富裕村与56个贫困村缔结为姐妹 村,扶持发展生产项目,安排剩余劳动力;③30个厂矿企业与60个贫
年拿出300多万元投进山区基本工程建设的投资中;②56个富裕村与56个贫困村缔结为姐妹
村,扶持发展生产项目,安排剩余劳动力;③30个厂矿企业与60个贫困村挂钩支持;④8…0
余名机关干部到后进村挂职包村;⑤农委、政协、科协等部分派出科技工作队进山,搞好农
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山区落后面貌有了很大改善。17.4万山区人口在人均不到7分地的山区
土地上辛勤劳作,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闲散无事,在温饱线上徘迥,山区落后面貌依旧,且
与城郊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进进九十年代,随着经刘的迅速发展,淄川乡镇产业产值在
江北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蓬勃发展的二、三产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常年在淄川
打工者就有十万之众,为了加速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使贫困山区农民致富,淄川区委、区政
府果断决策大开城门、放宽政策、广开渠道,实施“易地扶贫”〖cd2〗山区人口搬迁工程
,重新进行人才资源的公道配置,达到城乡互补、上风互补。1994年10月以来,共搬迁农村
人口3033户,10636人。采取5种形式:①乡镇范围内搬迁或村庄合并。在本乡镇内,围绕中
心城镇的发展,采取以强并弱,以大带小、邻村合并的方式,将偏远小村、弱村向乡镇驻地
、中心村集中。②跨乡镇搬迁,以城郊经济强村为接收村,对口定向吸纳山区农村人口,一
个强村可集中吸收一个山区村,也可以多个村区同吸收一个山区村。③分散搬迁。凡在城区
或卫星城镇务工经商职员,具备购房能力的可以优先向城区搬迁,或通过探亲靠友,自找门
路,自接对子,自行搬迁。④企业吸纳山区人口,位于中心城镇、规模大、效益好的乡镇企
业,定向吸纳偏远山区人口,弱村可以依托企业建立居民小区。⑤城区或地郊乡镇建设小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吸纳山区农村人口,由乡镇同一治理,弱强人口吸纳能力。山区人口搬迁工程既是一项山区
拔掉穷根工程,又是一项兴城兴镇的工程。淄川将从1995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搬迁
山区人口8万人,其中跨乡镇搬迁4万人,本乡镇内部搬迁4万人,彻底消灭人均收进在千元
以下的村庄,使现有淄川区15镇15乡482个村区划态势发展成为分区适度、布局公道,人均
占的资源均衡的中心城市,并带动小城镇组群式现代化城市格式的形成。
“易地扶贫”的条件,(1)需要有坚强的经济实力作基础和后盾;(2)需要有坚强的、具有长
远目标意识的地方领导班子;(3)需要有坚强的集体经济意识,淄川区改革16年来集体经济
一直是转动发展的。(4)接受地方和企业要有奉献精神。
二、需要研究的题目
1.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行政乡镇不即是就是小城镇。农村改革16年来
,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大进步,小城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
大的作用,小城镇作为农村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载体,使之在农村家庭职产承包责任制、乡
镇企业的两大里程碑之后,成为农村第三步改革的标志。小城镇不同于中等城市,它位于城
市与乡针的结合部,一般来说,它指县城、乡镇城区和一些具有城市特征的村庄,但是,严
格地讲,小城镇又不等同于县城、乡镇或者村的行政区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形成区
城中心城镇,很多是跨行政区划,从而引起行政区划的变动,适应其小城镇发展,于是就产
生特有的规模效益,而不是小而全,自成一体的“庄园城镇”,突破传统的“血缘关系”和
“地缘村社”的束缚。
2.小城镇建设的深刻含义。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我们以为,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进行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配套改革的载体,是我国农村第三步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小城镇建设把农村经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