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2)
2017-09-16 05:23
导读:显然,一种特定的文化一经形成,就会对有关的习惯、社会***、内心信念、道德 风尚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当这种文化深进到一个人的内心
显然,一种特定的文化一经形成,就会对有关的习惯、社会***、内心信念、道德
风尚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当这种文化深进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形成既
定的内心信念时,就会形成“一种不撕裂自己的心就不能从其中摆脱出来的枷锁”(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34页。),它时时支配、主宰、把握着当事人的行
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农村70年代末开始的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
的改革就不仅是节约代理人本钱和节约交易用度的要求,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
指向。
1.2 道德与制度创新
诚然,道德根源于物质生活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
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然而道德一经形成,它就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
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作用,从而使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依靠
性以一种相对独特的形式曲折地表现出来:
第一,尽管说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包括道德在内的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要
随之变化,但在旧的经济关系已被推翻和新的经济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后的一段时期内,
新的道德体系与古道德体系的斗争仍将继续,并且已内在化为社会风俗习惯和个人内心
信念的古道德,只要它本身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就会在新社会中得以存在。因此,道德虽
然为社会经济所制约,但它本身的发展具有与之不同步的特性。
第二,道德具有历史继续性。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派生物,道德的质变自然以社会
经济关系为条件,它体现了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奔腾;但是,道德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任
何一种道德的产生都不能建立在荒凉的土地上,它必然要吸引人类长期形成的思想资料
,并对业已产生的道德范畴和道德观念加以改造,这样就使道德的发展表现出连续性和
继续性。
由上面的分析表明: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的演变决不会将原有的道德基础全
部抛弃。必有一部分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传统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仍会在现实社会经济生
活中发挥作用,这在中国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研究农村土地制度题目时就不能
不考虑到道德的作用。
1.3 伦理与制度创新
伦理,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就实在质而言,既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又能
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固然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用以调节
、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规范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但因其以价值判定、道德风尚
、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表现出来,因而它同样对当事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由于制度创新本身受到既存的伦理关系的制约,同时制度创新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
伦理题目(注:方军:《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其一是制度本身必然内蕴着一定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其二是对制度本身的正当、合
理与否的伦理评价。就既定的伦理关系对制度创新的影响而言,无疑只有当制度安排符
合人们的伦理规范时,才能尽可能降低制度创新的本钱,促进制度创新的顺利进行;就
制度本身的伦理题目而言,尽管说制度绩效和制度本钱的对比是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动因
,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从伦理的角度对某一制度作出的伦理道德评判,往往可以形成
一定的***压力,构成制度创新的群众基础,从而诱发制度创新。因此在研究中国农村
土地制度创新题目时不可忽视伦理题目,特别是在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形成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了极具特色的中国伦理规范。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至今还是中国人
行为核心的“家”的概念;“夫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平
均主义思想;关系有亲疏远近、人分三六九等宗族等级观念;“明人伦”、“讲执中”
、“求致和”的心态平衡思想;所有这些对农地制度创新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