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村居民的收进差异(3)
2017-09-17 03:16
导读:但增长幅度却是最大的, 这是当年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再加上1984年农民收进 的高速增长的余波,导致1985年的基尼系数上升的幅度较大。 1988年,
但增长幅度却是最大的, 这是当年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再加上1984年农民收进
的高速增长的余波,导致1985年的基尼系数上升的幅度较大。
1988年,是农村经济改革10周年,江苏省农村基尼系数首次超过0.3,将全部调查户
按人均纯收进高低次序排队后五等分,20%高、低收进户的收进比为1:4.81,而1978年
仅为1:3.40,高收进户的收进占全部农户收进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30.3%上升至35.0%
,低收进户的收进比重由11.6%降至9.2%,农民内部收进差异扩大。同样, 省内地区
之间的收进差距也在扩大。地区收进比由1978年的1:1.43:1.96(以苏北为1,北:中:南
)扩大为1988年的1:1.42:2.30。
1993年,全省各地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负担,努力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进,各地农
民收进都有所增长。苏南地区发挥基础上风,积极发展乡镇产业,农民人均纯收进增长
快速,南北地区农民收进差异进一步拉大。苏北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苏中、苏南。苏南
与苏北的农民人均纯收进之比由1992年的2.5:1扩大到2.7:1。
3.收进差异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与江苏农民收进增长阶段相对应。在以上三个增
长点之间,基尼系数的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至
1984年,基尼系数低于0.23;第二阶段为1985~1987年,基尼系数在0.27左右;第三阶
段为1988~1991年,基尼系数刚刚达到0.30;第四阶段为1992年至1996年,基尼系数在
0.31~0.34之间,这四个阶段与农民收进增长的阶段基本一致。
(二)基尼系数与农民人均纯收进、收进发展速度的关系
计算1980~1996年的基尼系数与农民人均纯收进的相关系数,结果为0.655319,表
明农民纯收进与基尼系数正相关,同时也说明农民纯收进并不是导致收进差异的唯一因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素,只是导致收进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基尼系数与发展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291673,
即低度相关。数据结果显示收进差异与收进增是非期波动的相关程度不高。针对此种结
果,我们在对农村住户调查年度资料进行分析时,需要从更深的层次来考察收进差异的
影响因素。从宏观来看,农民收进差异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这种差别与多年来农
村所进行的产业结构改革息息相关,产业结构改革以乡镇企业为标志,而乡镇企业在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吸纳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
、古斯塔夫·拉尼斯等人的观点:欠发达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劳力剩余型经济,从经济
的观点来看,劳力是一个丰富的、实际上是过剩的因素。
我国农村目前正处于这样的阶段,其特征主要是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
剩余劳动力如不能从土地上转移出往,那么,农村的生产力就难以大幅度进步,农民的
共同富裕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从江苏省农村经济结构的特点来看,乡镇企业的发展在
全国居于前列,但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因此,有必要通过比较和分析农民的收进来源
(结构),把乡镇企业等收进从总收进中分解出来,分别考察各种收进来源对农民收进
差异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农户的家庭特征来看,大量资料证实,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的社会特
征与其经济状况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规模缩小,
家庭类型发生变化。家庭特征包括成员的年龄、性别,劳动力文化程度、从业状况,拥
有的固定资产等等,这些家庭特征既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居民家庭收
进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必然是制约收进分配的重要因素。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以上思路决定了我们对农村居民收进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两个方面:不同的收
进来源对总收进分配的影响;住户特征对总收进分配的影响。
三、 不同的收进来源对总收进分配的影响——基尼系数按收进来源的分解
通过计算不同收进来源基尼系数的分解效应,考察农村居民收进来源(结构)对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