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确当代文化特征(2)
2017-09-18 06:38
导读:村中青年代的崛起与超越较之城市中的青年一代来说,最明显的特点在于,他们使自己在对 社会资源的拥有方面大大地超过了当地的年长一代。这一点目
村中青年代的崛起与超越较之城市中的青年一代来说,最明显的特点在于,他们使自己在对
社会资源的拥有方面大大地超过了当地的年长一代。这一点目前在中国的城镇还不太可能达
到,或者表现程度还不明显。若将代沟区分为“拥有性代沟”与“选择性代沟”两部分的
话,文化程度差异,从业身份差异和经济收进差异三个指标体现出的代标差异正是“拥有性
代沟”具体内容的一部分,即表示两代人在知识、身份及收进方面存在着的客观拥有性差异
。
数据显示:大文化程度方面,乡村老人“文盲”、“小学”程度的比例最高,达77.3%,中
青年代占有最高百分比的是“初中”程度,达60.87%,其高中以上程度者为23.6%,明显高
于中老年代的5.04%。
在从业身份方面,中老年人占比重较大的职业依次为:务农、个体专业户、乡镇企业职工;
其中依然从事纯粹农田耕作的人口为40.34%,占其样本总数的最大比重,中青年代的职业群
体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小顺序为:个体专业户、乡镇企业职工和务农,务农者仅占
13.7%(其中大多为文化程度不高的女性),占居最高比例达45.58%的是个体专业户。这主要
与北京“浙江村”的被访者大多为加工或经销服装的个体户有关。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
,农村在经历“乡”与“土”的分割中,老人们被一种无形的规范划进了与土地结合的纯农
行列,当然地在经营着自己的老本行;大多数的乡村中青年人却已经走出田地完成或正在进
行由农民向非农民经济身份转换,如此,在这场农民职业群体结构的变动中,乡村的两代人
出现了身份分化、劳动分工和空间的分离,其中老年人在分化中明显处劣势地位,应该指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方面中国的乡村正是在这种身份,劳动及空间的分化,活动基础上,才第一次诞生了具
有社会学意义的不同“代”群体—中青年代和中老年代,这是乡村变革与发展的象征;另一
方面,由这种分化造成的我国乡村种植精的老年化趋势,也将潜伏着对中国城市化、农业现
代化进程的制肘,后果十分严重。
从业身份的不同直接影响着经济收进的不同,数据表明,乡村里老年人的年均收进多数集中
在1000—2000元之间,最高百分比出现在3000元左右;而乡里的中青年代一年的人均收进则
大多高于1万元,最低也在5000元左右,可以以为,在身份的分化中,乡村老人接受了“最
辛劳、最需要”,也“最具有风险”的工作—种田,但是他们的辛劳和风险都未得到应有的
酬报和承认,与过往相比,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他们的生活固然已经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可
是与那些选择较为安逸的“离土”稍远的中青年群体相比,他们的收进又是远远落后的。“
我选择耕种农田,一年忙到头,土地即使丰产了,除往购买日见涨价的农药、化肥和民要的
种子外,顶多能维持生活。我的生活不如儿子一家好,他们搞印刷,有时候挺安闲的,一二
年下来,他们可以盖得起二层新房,我做不到这一点,只能在他们房的旁边夹盖间小屋。我
觉得这不太公平,但没有办法,谁让我没有文化呢。”周庄镇王东村一位56岁的农业多得的
这种看法代表了那里很多中老年农业劳动者的思想方式:
〖kg3〗导致〖kg8〗导致〖kg3〗产生
没文化〖cd2〗缺乏身份选择机会〖cd2〗低收进〖cd2〗自卑情绪
附带而言,乡村中老年代由知识、身份及收进方面的拥有处于弱势而派生出的自卑情绪相当
普遍,我们在调查中几乎随时可以觉察。比如,被调查的中老年人对“农民的孩子应当以种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田为本”一说,有73.99%持不赞同态度,11.76%的人填答“说不准”,持赞成态度的只有14
.25%。数据表明,尽大多灵敏中老年务农者希看自己的孩子离开土地往从事其它职业,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