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毒品犯罪 知识社会学 中华民国 刑事政策
论文摘要:在毒品犯罪研究中采用知识社会学视角,前提是对毒品问题复杂性的判断,把毒品(毒品犯罪)视为社会中被建构出来的“知识”,人们对这种知识的认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这些因素,才能全面反思、理解毒品政策的正当性。毒品问题的复杂性判断是摒弃“运动式治理”思维的基础,这种判断在中华民国时期已经形成共识。当时的知识分子曾从法律本位、国家主权维护和国际合作、禁毒的步骤、禁毒中政府经济利益、禁毒中法律权威性和吸毒者矫治等角度广泛讨论毒品问题,前人对毒品犯罪的这种问题意识值得我们重视。
知识社会学研究最初可见于社会学家M.韦伯论宗教与社会现象的关系,W甲桑巴特论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现象的联系。该学科名称最早由德国学者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 )《知识社会学问题》提出,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社会关系、社会语境对知识的影响。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K. Karl Mann-heim,1893-1947)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925年提交给海德堡大学的教授资格论文《保守主义》是知识社会学的典范之作。曼海姆强调人的意识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人的社会地位,知识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对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各种观念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有控制的经验研究,找出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的联系,然后由经验研究上升到认识论高度,探讨思想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真实程度,确定思想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及其结构,建立起检验知识或思想的正确标准。
知识社会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基础、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形态和存在的关系。当代大规模的知识生产和传播,造成一种知识密集的社会,社会学愈来愈重视知识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于是涉及知识、思想与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一、知识社会学在毒品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知识社会学研究思路早已在国外毒品研究中广泛采用,将禁毒、毒品放在整个社会的背景下考察,考察毒品与治理、权力、政治等知识的互动关系。这种研究范式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以前述《美国禁毒史》为例,作者研究了国际与国内毒品管制的互动,三权分立体制下的毒品管制政策,地方、州与联邦在毒品管制上的合作与冲突,毒品管制的司法惩治模式与医学模式,麻醉品管制的动力。该书集中研究美国毒品和毒品政策的历史变迁,以麻醉品管制的历时性发展为理路,全面再现了20世纪美国管制成瘾性麻醉品的历史,把麻醉品管制的演变放在历史的语境中进行多方面的考量,揭示出这一政治行为深层的社会、文化、经济根源。作者特别注重从国际视域、联邦体制、政府机构间的合作与冲突中考察美国毒品管制政策和理念的变迁,充分利用了历史学、社会学、医学、政治学等视角进行交叉研究。
应该说这种研究视角在美国是比较普遍的,史蒂文·贝伦科(Stevenr. Belenko)的《美国毒品和毒品政策文献史》(格林伍德出版社2000年版,尚未有中译本)也是这种视角,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就是把毒品问题和毒品政策的变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种把二者结合进行研究的方法规避了毒品问题和毒品政策相分离的研究倾向,从而开创性地从毒品问题本身出发来研究毒品政策的演变。
将知识社会学运用到毒品犯罪研究之中,有一个理论假设:这就是把毒品(或毒品犯罪)视为社会中的“知识”,因此它们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被社会建构出来的知识。人们对这种知识的认识受到上至社会政治制度、下至每个人社会经历因素的影响,而这种认识直接决定了我们对毒品(或毒品犯罪)的社会评价乃至刑事政策的运用。总之,就是寻找影响毒品(或毒品犯罪)这种“知识”建构背后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思考毒品刑事政策的正当性基础。
二、研究前提:中国毒品问题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