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荆棘丛中的玫瑰花——论媒体的伦理精神(3)
2015-01-15 01:06
导读:马克思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15]近年来,以央视《焦点访谈》、广州《南方周末》为代表
马克思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15]近年来,以央视《焦点访谈》、广州《南方周末》为代表的一批舆论监督栏目、报刊在各地纷纷兴起,新闻媒体对社会的舆论监督功能得到了加强,一些记者则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对一些严重的社会或事件进行探访和报道。2003年发生在广州“孙志刚案”,如果没有记者的报道与呼吁,孙志刚或无非又是一冤死鬼而已。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因无暂住证而被警方拘留、殴打和收容以致伤势过重致死的事件,遭《南方都市报》等一批记者进行揭露,并痛斥有关部门隐瞒事实、拒绝各报记者申请旁听的行径。媒体的报道遂引起中央和广东省委的重视,经过侦察和审判,主要罪犯被判死刑,23名政府官员或被撤职或受处分。同年6月22日,国务院宣布取消国内所有收容站,实施了21年的收容遣送制度,终于因媒体对非正义的暴光和对正义的呼吁而宣告废止。可见,媒体在揭露和终结这一制度性的非正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仁爱精神与恻隐之心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孔子贵仁”(《吕氏春秋·不二》),并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尽心下》),仁者应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所谓“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荀子·非相》)和“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孟子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强调了“不忍人”的“怵惕恻隐之心”是一个正常人所当具有的德性与品行;如果没有这种恻隐仁爱之心,那么他连基本的道德属性都不具有——“非人也”。那么,对于梁启超和马克思所谓作为公众“耳目”和“喉舌”的媒体组织以及媒体人士,又是否应秉承一种仁爱精神与恻隐之心呢?——震惊世界的凯文·卡特自杀案,也许会在这一予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获1994年美国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1994年7月27日一氧化碳自杀于自己的汽车内,享年33岁。卡特闻名世界以及其最后自杀的主要原由,就是1993年他摄于非洲苏丹并发表在1993年3月26日《纽约时报》上的那副凄惨照片——《饥饿的小女孩》。
照片上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她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那张照片传遍世界后,人们在寄予非洲苦难人民巨大的同情和怜悯的同时,更加关注那个小女孩的前后命运,成千上万的人打电话给《纽约时报》,询问小女孩最后是否得救。而与此同时,来自各方的批评也不绝于耳,甚至是在卡特获普利策奖之后,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那个小女孩。
在客观真实地报道人们的不幸与理当力所能及地仁慈求助被报道的不幸者之间,在新闻职业与人类普遍良知与良心之间,凯文·卡特陷入了急剧的冲突。显然,卡特并不是象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要“制造并赏玩别人的苦痛”(《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或“以残酷为乐、丑恶为美”(《热风·随感录四十二》),事实上卡特本人几乎从一开始便处于剧烈冲突的心灵痛苦之中。他在抢拍完之后,实在不愿再把那个极端对立、极其冷酷的场面再看下去,于是他把秃鹰轰走了。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到那个小女孩用尽所有力气爬起来,重新艰难地向救济中心挪动……望着小女孩的身影,卡特内心充满了矛盾、愧疚和痛苦。他在一棵树旁坐了下来,一边抽着烟,一边泪流满面。后来,他曾对人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