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战略意义(8)
2015-01-16 02:17
导读:到2020年,可以支持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两个模式、三个层次和一个对接平台构成(见图2),其主要特点如下:1)两个模式并行,即农村“
到2020年,可以支持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两个模式、三个层次和一个对接平台构成(见图2),其主要特点如下:1)两个模式并行,即农村“土地保障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与城镇“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并行独立运作。拥有土地承包权的人应当加入农保体系;城镇居民和失土农民加入城保体系。
2)一个对接通道,即个人账户。逐渐失土的农民可以携带个人账户储蓄转入城保体系,与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对接。
3)三个层次,即城镇社会统筹和农村土地保障、个人养老金账户、国家最低生活保障。
三个层次在养老保障水平环节实现整合:第一层次应当向城镇退休人员及供养人口提供相当城镇社会平均工资20%~30%的养老金,农村居民的土地收入(包括实物和现金)和居住设施折价等于或略低于这个水平;在第二层次,城乡个人账户参保人将达到各占50%;如果尽早建立和完善前面两个层次的制度,则可以减少政府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压力,将其控制在总人口的1%以下,即1500万以内。
4)政府在城乡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责任:向城镇社会统筹提供最后资金担保,向农村土地经营者提供政策支持;向城镇个人账户参保人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向农村个人账户参保人提供政策支持和鼓励性资金支持;[10]在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提供最低生活救助金。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时期。很多人认为,首先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然后向农村延伸。本研究试图证明:应当即刻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使其与城镇协调发展。2.4定量分析法研究目的:寻求影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农保事业发展的影响。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前提假设:根据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实践发现,除了一般制约因素(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处境、人均耕地少)外,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主要与三个变量有密切关系,即农民参加保险的积极性(社会保险需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政策(制度、政府行为或政策导向)。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政策是自变量,农民参保积极性是因变量。参保率能较好地代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程度,也就是说能代表保险产品的需求程度或大小。对农民的补助是保险产品的供给范畴。
:设计出一系列相关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变量,通过研究他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对目标变量(参加保险的积极性、农村水平、公共政策)进行,力图找到制约或促进我国农村社保事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和关键因素。
设统计变量如下:r :相关系数,[12]ra_x表示变量CI与变量X 的相关系数,表明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低:政策变量:CA(Collective Allowance):集体补助;PCA (Per capitaCollective Allowance):人均集体补助;DC(Degree of Collective Allowance):补助比重(CA/IR);经济变量: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ANI(Annum Net lncome):人均纯收入RY(Revenue thru~ear):本年保险资金收入;IR(1nsuranceRevenue this Year )本年保费收入;CY(Contributom in this Year):本年参保人数;政策、经济综合变量有:PF(Per capita Funds at the year-end):本年人均基金;参保积极性变量:TC(Total Contributors):总参保人数;CI(Contributed by lndividual )个人缴费;RC(Rate of Contributors):参保率(参保人数占乡村从业人员比重);其他变量:Ⅳ(1ncome from Fund Runned this Year ):本年基金运营收益;AF(AccumulativeFunds at the Year-end ):本年末基金滚存结余;AF2(Accumulative Funds at the Year-end):上年末基金滚存结余;RL(Rural Laborers):乡村从业人员;RAF (Rate of Accumulative Funds):基金滚存结余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