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伦理(4)
2015-01-20 01:42
导读:这样一种关系伦理在社会过程中就必然转化为相应的历史伦理。所谓"己欲达而达人",乃是使人达于己之欲达或己之所达。这个"达"的过程,也就是历史的
这样一种关系伦理在社会过程中就必然转化为相应的历史伦理。所谓"己欲达而达人",乃是使人达于己之欲达或己之所达。这个"达"的过程,也就是历史的构成。从目的论角度,"己欲达"的动机是无可非议的,就象那个先觉,他是要把大家引向光明,而不是走向黑暗。用孔丘弟子的话,"达"的行为就是"济众"。到了现代,到了葛兰西那里,"济众"的说法又有了新的语言表述,即用"世界观"引导大众。知识分子既然作为历史发展中"理论-实践"关系的理论方面,那么,它的任务就是"制定出符合于这些世界观的伦理和",并使大众去实践它们。在葛兰西看来,知识分子的理论制定如果和大众的实践两分,或理论仅仅成为实践的"附加"和"补充"的话,这样的历史因其强调了历史发展中的"实践"的方面,就不但不是一种"有机"发展的历史,而且还"意味着人们正在经历一个相对地原始的历史阶段"。反之,"在现代世界中,人们应当强调政党在制定和传播世界观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葛兰西的论述语境中,政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政党既是由知识分子构成的,同时也是培养知识分子的"坩埚",它是历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因为,在知识分子所由构成的政党的身上,已经体现了"暗含在人的活动中的世界观"(所以,知识分子是全人类的"代表")。这种世界观在被制定的同时,还需要"把它当作就是它们的历史’实验室’那样去行动"。把历史当作自己的实验室,历史也就成了知识分子的一种实验,它所实验的当然是由自己所制定的世界观。在这个意义上,葛兰西已经把知识分子与大众那种"师生"性质的关系转化为人类实践过程中"哲学和历史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有关知识分子的历史伦理,其"准则"则是把哲学变为历史。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有机知识分子的"伦理"批判
葛兰西的,如果体现在社会伦理上,就不仅是一个"不平等"的问题,它之更可怕处,在于它已经不知不觉地潜伏着一种也许不易使人察觉到的"专制"内倾。葛兰西认为"人民群众要是不在最广的意义上把自己组织起来,就不能同它本身’区别开来’"。什么叫"不能同本身区别开来",即指它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干什么。这里的逻辑甚至用语都来自马克思,但马克思原是在谈论人与动物的比较。在《1844年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但动物不能区别,人却能区别,原因就在于动物无意识而人却有意识。由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因此,"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显然,在葛兰西的眼中,群众尽管有其生命活动的实践,但却不能对此有所意识,它们甚至压根就没有有关生活的意志和意识。然而,群众没有,知识分子却有,它不但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并且还能把自己的意志和意识贯彻到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去。所以,就象人与动物作比一样,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差可相拟。这里倒不是指责葛兰西思想深处有"群氓论"的影子,所谓"群氓"即"群盲",不但事实如此,而且在这里,它不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但,大众是群盲,知识分子又是什么呢?显然,知识分子是那个群盲充斥的洞穴中的"导盲者"。因此,葛兰西声称知识分子就是大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译"指导者")。问题在于,知识分子凭借什么来组织、领导或指导大众呢?"知识分子是由于存在着一个’专门’从概念上和哲学上思想的集团",这样,它对大众的指导就是凭借它所研究出来的那个思想。尽管,这一思想只是它个人的思想,但由于自己有意识而大众无意识,故自己的思想也就获得了一种普遍的形式。这是一种合理性,它不但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和意识贯彻到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而且还可以"合理地"把自己的意志和意识贯彻到大众的生命活动中。套用马克思的话,它可以使大众的生命活动成为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问题于是就很清楚了,凭借有意识,用以获得对大众指导的合理性;又凭借这种意识,从而对大众进行合理地指导。这是一个循环,一个自我指涉、亦即以自我为中心(即"忠")的循环。在这样一种自我权力之体现的循环中,专制的可能也就如影随形地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