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中的几个理论问题(7)
2015-01-21 01:39
导读:: [1] 张新光.我国农地平分机制形成的机理及其负面效应[J].红旗文稿(求是杂志社),2004,(03):10-12. [2] 张新光.论农地平分机制向市场机制的整体性
:
[1] 张新光.我国农地平分机制形成的机理及其负面效应[J].红旗文稿(求是杂志社),2004,(03):10-12.
[2] 张新光.论农地平分机制向市场机制的整体性转轨[J].农业经济导刊(人大复印资料),2004,(02):55-63.
[3] 常修泽.创建现代产权制度中的几个与实践问题[N].中国改革报,2004-02-23(04).
[4] 诺 思(著),陈 郁,罗华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日[-22日])[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江 平。中国土地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8] 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 毛泽东文集(第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1] 林子力.一份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A].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2] 黄道霞.五个“中央一号文件”诞生的经过[A].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3] 中共中央组织部.农村基层干部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
[14] 张红宇,陈良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刘秀生.理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中的产权关系[J].农业经济问题,1999,(03):12-15.
[16] 罗必良.政府、市场及意识形态[C].香港:中国数字化出版社,2003.
[17] 刘育成.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数据集[R].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2002.
[18] 张道刚,张新光.一个乡镇党委书记和他的“五十条”[J].决策咨询,2001,(11):20-22.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9] 张新光.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我国21世纪农地制度创新的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3(特刊):63-67.
[20] 郑有贵.土地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05):06-16.
[21] 乌廷玉.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J].史学集刊,1998,(01):57-62.
[22]【美】赵 冈.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3]【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24]【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6] 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7] 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8] 德·希·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9] 韩 鹏,许惠渊.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2,(12):14-15.
[30] 杨林娟.美国、日本的农地制度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甘肃农业,1999,(04):37-39.
[31] 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2] 朱国宏.人地关系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3] 马晓河.新时期中国需要新的粮食安全观[N].粮油市场报,2004-02-05(01).
[34] 张新光.中国农民的特质问题的理论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4,(03):08-13.
[35] 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6] 张新光.推进“三位一体”的农村改革考[J].小城镇建设,2001,(1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