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力量转移:可持续发展呼唤历史性的人口(2)
2015-03-04 01:09
导读:为什么会存在大量的反生态人口?人类的智慧和理性表现在什么地方?贫困、愚昧、利欲熏心以及人口管理的松懈是恶(或反)生态人口存在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会存在大量的反生态人口?人类的智慧和理性表现在什么地方?贫困、愚昧、利欲熏心以及人口管理的松懈是恶(或反)生态人口存在的根本原因。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之多的反生态、恶生态的人口?贫困所导致的生存压力和无路可走,愚昧所导致的目光短浅和竭泽而渔,利欲熏心所导致的拜金主义和与自然为敌,以及管理的松懈所导致的破坏性力量的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立面。在中国,恶(或反)生态人口业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大敌。他们以破坏生态为业,不多的人数即可造成极极端严重的恶果,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尖锐的冲突。譬如,专家们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过早出现的沙尘暴除与冷气团过境有关之外,人为的强度经济活动,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盲目开垦等是引发河西走廊沙尘暴的主要原因。 随着土地沙漠化的大面积扩展和程度的逐渐加剧,作为沙漠化主要标志的沙尘暴的强度也在不断加大。
生态伦理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取向。这是问题的关键。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有很多被当地群众尊奉的"神山",山上植被保护得相当好,而周围没有"地位"的茂密林山早就被伐成"秃山"。类似的举不胜举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类对生态的价值取向最终决定着自然的命运。
人口本是一柄双刃剑,罪在她,出路也在她。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义就是要坚决捍卫自然的利益,将生态效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来认定。生态效益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双重的意义。首先,自然生态本身是具有生产力的,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在根本上是来自自然,我们所需要的空气、淡水、食物、居所甚至赏心悦目的美景直接依赖着自然界的产出和保护。其次,我们所需要的工业产品最终也是自然资源、生态资本和生态效益的一种转化。只有在自然的生产力和社会的生产力高度统一并且创造出全新的生态文明成果的时候,我们才可以高兴地宣布可持续发展终于将我们引领到了更高的发展阶段、更新的文明阶梯。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历史的发展已经将人类的人口引领到这样的十字路口。亲生态的未来是光明的,反生态的后果是可怕的。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中,未来的人口发展有了新的追求和方向:这就是强化亲生态的走势,弱化恶(或反)生态的倾向。"亲生态"当然地成了人口化的趋向。这样的人口转型将极大地改变中国未来的发展景象,为未来的福祉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命题。
为此我们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亲生态的道德取向不仅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发展,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仅是为了本地人口的利益,也是为了他乡人口的利益。这种纵横交错的视角变换将使我们锻造出以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全新未来。这是笔者对"以人为本"原则的最新理解。通常的说法是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而笔者认为以所有人平等的、互助的、有效的、尊严的协同发展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这"所有人"结合了最为广泛的时空概念,不仅是当代人,也是后代人;不仅是青少年,也是中老年人;不仅是男性,也是女性;不仅是本国、本区域的人口,也是外国、外区域的人口。总之,在考虑我们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别人的利益,而这种考虑必须要以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本前提。简而言之,人对人的关怀,才是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终极关怀。
二、在可持续的框架里重新认识"人口"
时下学界一致认为: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人口环境和人口条件,不考虑任何人口因素作用的发展模式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但人口因素到底是通过什么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人口是什么?在传统人口学的视野里,人口是
统计学总体的概念。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里,人口的丰富涵义早就超越了统计学的界定。在人口
生态学和人口学的视野中,人口不是简单的统计学总体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的集合,所以我们不能被人口数量的表象所迷惑,而必须看到人口数量背后"人"的存在。直言之,"数"是人口的表象,"人"才是人口的实质。人口是人的集合,人又是欲望的存在物,因此人口在整个复合的生态系统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力量形态。但力量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字眼,实在的人口所表现出的力量影响一定可以得出价值上的判断,譬如,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们必须关注现实人口所表现出的影响力。当下的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口亲生态的力量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