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21世纪的力量转移:可持续发展呼唤历史性的人口(4)

2015-03-04 01:09
导读:所谓力量的转移就是要实现亲生态人口的保有和扩大,以及恶(或反)生态人口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向亲生态的转化。这种转移意味着推动可持续发展的


所谓力量的转移就是要实现亲生态人口的保有和扩大,以及恶(或反)生态人口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向亲生态的转化。这种转移意味着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力量的壮大和阻碍可持续发展的破坏性的力量的消解,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口压力的实际表现程度,这样的人口转型越快,人口的生态压力就越轻,而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强,所以绝对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小事,而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关系着每一个人实际的生存质量和中国有效的发展空间到底能有多大的战略性问题。

人口转型理论的提出说明了人口、资源、环境极其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决定了人口对生态的压力并不是简单地决定于人口的数量--规模或者密度,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人口的生态素养和生活方式(主要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活动方式和排污方式这四个方面)。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人口持续增长和过剩人口继续存在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依然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键一是要转化人口的力量存在的形态,二是要要将人口亲生态的道德倾向转化为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建设性力量。

恶(或反)生态人口类型向亲生态人口类型的转变是一个艰巨的历史重任。

三、可持续的人口目标:实现亲生态人口规模的最大化

既然亲生态人口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口类型,那么我们就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亲生态人口的发展和反生态人口的转化。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化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人口的现代化本身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发展的目标和归宿所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既有亲生态人口的建设性力量的存在,恶(或反)生态人口破坏性力量的存在。两者的斗争和力量平衡状态深刻地反映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真实图景。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形态始终处在与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状态之中。完成性的从恶(或反)生态人口类型向亲生态人口类型的转变,是当下的必须从长计议的伟大历史使命。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呼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人口转型。这样一个理论框架至少应该包括如下的要点:(1)将尽可能多的人口纳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之中。(2)将尽可能多的劳动力人口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纳入绿色生态的经营之中;(3)将全体人口的消费方式纳入绿色环保的消费模式之中,譬如杜绝对野生动物的消费,亲生态人口对任何反生态的行为会产生负罪感。这种道德的力量才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完成历史性的从恶(或反)生态人口类型向亲生态人口类型的转变,是当下的中国必须从长计议的重要任务。但要完成这样艰巨的历史转变,必须树立系统工程的观念从所有的环节围绕"生态效益是最大效益"来做好文章。其中,广泛开展全民生态终身教育体系和生态的发展体系是重中之重。要从生产、消费、活动和排污等诸多环节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这里,笔者侧重生态宣传、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这几个关键的环节来讨论如何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和协调发展的理念。

首先,要大力开展有效的生态教育,建立起全民终身的生态教育体系。生态教育的宗旨是传播生态知识,树立生态意识,培育一代又一代的亲生态人口,实现亲生态人口规模的最大化,最终则是为了促进生态的平衡和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生态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所遵循的最高价值是:21世纪的人类行为都要集合在"生态效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底下。无论是个人的行为、厂商的行为还是政府的行为都必须服从可持续发展的这一基本原则。在我的认识中,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效益观不仅是综合的--包括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生态效益的重要性要大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必须在维护必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来实现,也只能在这个前提下来认定经济效益是中心的思想。这就是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任何将经济效益凌驾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上的做法都是与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追求背道而驰的。
上一篇:村落的二重化权力空间与权力的空间控制技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