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力量转移:可持续发展呼唤历史性的人口(6)
2015-03-04 01:09
导读: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近年来人们疯狂挖沙,使湿地面积急剧减少,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鸟类繁衍栖息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为了取食,鸟类不得不接近人类生
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近年来人们疯狂挖沙,使湿地面积急剧减少,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鸟类繁衍栖息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为了取食,鸟类不得不接近人类生活区域,从而造成鸟类的数量急剧减少。据测算,整个湿地区域原本可使西安市区地下水储量年增加15%以上,但是,近年来的非法挖沙使湿地表面的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湿地涵养水源的功能随即消失。联想到西安市1996年那次水荒,记者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保护泾渭湿地的具体措施,打击非法挖沙活动。如果说,泾渭湿地就是古城西安自然环境的"肾",那么,挖沙将把这个"肾脏"挖掉。3
再次,不仅要进行生态保护,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生态建设。无论是人类自身还是浩瀚的自然界,都是处在发展变化中的,而在两者之间能否建立起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的确是休戚相关的。生态建设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在亲生态人口和资源环境之间建立起多层面的、开放式和建设性的互助双赢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通过生态投资来获得人类永恒的福祉。令人欣慰的是,加强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譬如,退耕还林还草的亲生态行动已经在黄河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全面铺开。
生态建设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增进生态资本而不仅仅是保有,这是强持续发展的边界性要求;另一个是将日益增加的生态效益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社会效益(如消除贫困、实现公平等)和经济效益(如脱贫致富和增加产值)。总之,是要通过增进生态资本来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必须逐步实施天人和合的发展模式、零值污染的产业政策、生态经济的生产方式、绿色环保的消费方式以及尊重自然的活动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推进人类和自然协同并进、双赢发展格局的出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低素质人口反生态行为唯一正确的解释。古人讲的好:仓廉实然后知礼节。在生计无着的情形下,反生态的行为是很难杜绝的。利益的诱导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民本主义思想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的新诠释。譬如,各地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同样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而且是可持续的。这样,在产业政策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最最首要的原则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并以此来衡量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切。将反生态人口固有的生活方式打破,将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连结方式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注释:
1. 参见报道:"全国未达标排放达2.4万家",《光明日报》2000年9月15日。
2.根据《了望》杂志报道,在农贸市场里,一斤野鸭卖12元,野雁卖8元,一只普通野鸭可卖30多元,一只大雁可卖到60多元,如果运到广州,则利润更高。在众多餐馆,野生动物的消费也是红红火火:百灵鸟每只18元,夜游(洞庭湖特产"鹭")每只68元,天鹅每份48元,鸟肾煲仔饭每份30元。参见记者报道:"人鸟相依 相煎何急--东洞庭湖国家级保护区采访记",载《了望新闻周刊》2001年1月8日(第2期),第29页。与此比照,我们看到了与发达国家在生态上的巨大差别。一位游览瑞典的作者这么写道自己最难以忘却的一件小事:"一次我随几位外国朋友到哥德堡西海岸游览,看见3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在水边钓鱼,那认真的神态、灵活的动作吸引我驻足与他们攀谈起来。片刻,一个名叫汉斯的男孩钓上一条看上去有半公斤重的鱼,还未等我凑上去问一下这叫什么鱼,汉斯已将这条漂亮的鱼甩手抛如水中,望着游去的鱼,我十分惋惜且惊奇地问,为什么要扔掉它呢?汉斯表情十分自然地说因为它还太小……",参见金磊:"瑞典公众的环保意识",《文化报》2000年10月7日。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参见记者报道:"别把西安的"肾"挖掉: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正在遭到挖沙活动的破坏",《北京青年报》2001年2月 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