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核算和披露进行了较大修正,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最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做了明确的规定,本文在分析资产减值相关概念基础上,分析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及特点,并比较了新旧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对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前 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体系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在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制度改革加快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由此,对我国的会计制度和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自从我国发展资本市场以来,上市公司向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使其业务渐趋多变和复杂,现有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也需要跟上资本市场的发展,及时制定相应会计规范,指导和约束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会计处理等相关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企业普遍存在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泡沫”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资产减值会计应运而生。伴随着经济的进步,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资产减值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各国认识到高估资产的泡沫破灭后对经济造成的巨大危害,增强了对真实反映资产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要求。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强调了资产质量的重要性,规范了资产减值的会计实务。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资产高估问题,财政部颁布了一系列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上市公司只是将资产减值作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会计信息中资产的质量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产价值不实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加强对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的研究,对于规范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资产减值相关概念解析
(一)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其1989年7月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给资产下的定义是:“资产是指由于过去事项而由企业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资源”。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1985年12月发布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要素”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资产的主要特征
1、资产是一种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这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是资产所具有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就必须具备可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能够独立地或与其他资源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使用,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净现金流入,否则就不应确认为资产,不能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