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与中式英语的区别(1)
2017-05-09 01:13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与中式英语的区别(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英语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摘要]随着中国
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英语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英语的形成,定义,特点,以及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对中国英语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英语能反映中国的特色,有利于把中国推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大家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英语;特点;中式英语;启示
一、前言
英语在过去的50年里逐渐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国际会议,跨国公司和互联网上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和应用。据1995年3月23日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统计,有14亿人居住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里,而把英语作为母语或接近母语的人数在12亿和15亿人之间。
英语的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是以牺牲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的标准为代价的。同时,英语在加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广泛的本土化(nativization),虽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仍是全球英语的主流,但人们发现一批带有地域特征的英语,如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尼日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也纷纷崛起,使作为全球英语标准的英美英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半个世纪以来,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已成了语言学家讨论的话题,而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在各自国家的对外交往中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具有中国地域色彩的英语——“中国英语”的研究也就日显重要。
二、“中国英语”的界定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习得的完成,是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一个人一旦首先习得了汉语,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他将不可避免地在其英语使用中夹带中国特点。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词项,即英语中无对应表达,出现了表达真空。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从而形成了“中国英语”。由此可见,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是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1]。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对中国英语的界定,1980年葛传规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他说:“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翰林院(Hanlinyuan, Imperial academy)”、“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赛先生(Mr. Science)”、“德先生(Mr. Democracy )”、“白话文(baihuawen)”、“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2]。这个提法指出这些英文表达法都是正确的,因此葛传规先生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 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英语主要构成包括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3]。后来,贾冠杰、向明友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4]。罗运芝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5]。
三.中国英语的特点
目前大多
数学者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