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公司法》的资本公积补亏禁令评析学毕业

2014-05-30 01:05
导读:法学论文毕业论文,新《公司法》的资本公积补亏禁令评析学毕业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关键词: 资本公积补亏 亏损结转 《公司法》修改 证券监管

关键词: 资本公积补亏 亏损结转 《公司法》修改 证券监管

内容提要: 资本公积不得补亏是2005年《公司法》对资本公积规则的重大变更,与此次《公司法》修改放松资本管制的基调颇不和。资本公积的构成主要依赖于公司财务会计规则的界定,但其功能及其实现方式则是公司法中的命题,资本维持原则的要求构成了资本公积补亏的法律约束条件。然而为实现证券监管之目的,新资本公积规则不仅逾越了公司法的功能边界,而且忽略了其自身的基本逻辑。。1993年《公司法》缺乏对公司理财行为的关注,客观上为公司财务操纵提供了一种庇护。2005年《公司法》则走到另一个极端,剥夺公司财务运作上的自主权。证券监管思路的调整与会计准则的修改将完全消解新《公司法》资本公积补亏禁令的存在意义。 
 
       资本公积弥补亏损本来是公司经营中的一项最普通不过的财务处理程序,也是公司法领域中一个太普通、太技术性以致最不为法律人关注的问题。但近年来,它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中频频出现的上市公司用资本公积补亏现象而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并最终在2005年修改《公司法》时成为“公司财务会计”部分仅有的两处修改之一。[1]“资本公积不得补亏”成为我国《公司法》在财务会计领域中创设的新规则,与此次修订《公司法》放松资本管制的基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公积补亏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1年初郑百文——三联重组事件。当时,已陷入破产境地的郑百文累积亏损高达18亿元,而该公司全部净资产不足5亿元。即便冲销掉全部股本和公积金,尚余13.5亿元的亏损无法弥补[2]。重组方(同时也是郑百文最大的债权人)三联集团决定豁免郑百文14.47亿元的债务,该豁免金额形成郑百文的资本公积后,再用来冲抵剩余的亏损。[3]如此一来,郑百文的巨额累计亏损将完全消灭,净资产也由负变正。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由于长期以来的会计实务中不用资本公积补亏,因此,这种顷刻间消除账面亏损的新方式令会计专业人士瞠目结舌。[4]特别是,郑百文此举似乎给证券市场监管者抑制上市公司财务重组努力以沉重一击,消解了财政部紧急修改会计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从“计入利润”调整为“计人资本公积”的意义[5]。然而,资本公积补亏似乎于法有据。我国1993年《公司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资本公积是否可以补亏,但第179条关于“公积金”用途的规定中包括了“弥补亏损”一项[6]。该条所使用的“公积金”这一笼统称谓,理应解释为包括“资本公积金”在内。这似乎颇让法律人士感到尴尬。于是,2005年10月出台的新《公司法》中赫然增加了“资本公积不得补亏”的禁令。
      从“弥补亏损”到“不得补亏”,我国《公司法》有关资本公积规则的急剧转变却未能象其他条款的修改那样有充分的理论准备。事实上,资本公积补亏作为广义上的利润分配范畴,涉及到公司法最核心的问题,即公司在商业决策上的自主权与股东利益、债权人利益保护之间的平衡,同时又依赖于其自身独特的会计逻辑。笔者曾撰文指出,“资本公积补亏”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非”的判断问题,需要考虑资本公积的具体构成形式,同时要把证券监管的需求与公司法、特别是公司财务自身的逻辑区别开来。[7]1993年《公司法》的问题在于关于资本公积补亏的条款过于简略,缺乏对实践中公司财务运作具体方式的关注。因此,无法为公司自主且合规的财务运作提供指导,却容易成为各种财务操纵手段的保护伞。从这一点看,修改后的《公司法》依旧简单处理,只不过从“可以补亏”一跃而到“不得补亏”的另一个极端。这种处理方式或许满足了证券市场监管的一时之需,但是如同一个阳光下的肥皂泡或者流沙上的城堡,看起来很美,却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下文中,笔者将针对《公司法》修改过程中暴露出的对“资本公积”制度认识上的盲点,从法律与会计的双重视角对“资本公积补亏”问题进行分析。
      一、资本公积补亏的基本含义及其约束条件——技术层面的解析
      (一)资本公积补亏的基本含义
      就其基本属性而言,资本公积是列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中“所有权权益”项下的一个会计科目。它记录公司的一类资金来源,其核心内容是公司以超过股票票面金额的发行价格发行股份所得的溢价款。[8]所谓“资本公积弥补亏损”则是一种会计处理程序,即将“资本公积”账户中的金额转入因亏损而呈负数的“未分配利润”账户,在账面上消除亏损,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许多国家的《公司法》都明确承认资本公积弥补企业亏损的作用,例如《日本商法》第289条第1款规定:“资本公积金或者盈余公积金,除弥补公司的亏损之外,不得使用。”另外,《德国股份法》也有相关规定。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通常谓之“用资本公积补亏”,但并不存在实际的“使用资金”或“资金流出”之意。“资本公积”、“亏损”都是从企业的资金来源、而非实体资金角度来界定的概念,位于资产负债表的“权益”一方,与“资产”一方相对[9]。资本公积所代表的实体资金如果曾经存在过(例如股本溢价以及接受捐赠等情形),也早已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与企业其他资金混同。当企业出现亏损时,并不存在一种特别的“资本公积”资金可以被用来弥补亏损。“资本公积补亏”不过是一种账务处理程序而已,意味着在“所有者权益”项下的相关科目之间进行金额调整,它更象是一个抽象的计算过程。这一计算的逻辑也获得了公司法学者的认可。[10]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尽管如此,资本公积补亏也并非虚幻的账面游戏。亏损是公司发生的真实的资产减损,补亏也必须通过现实的资产来进行填补。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公积补亏隐含的前提是“资本公积”所对应的实体资金曾经真实地存在过,由企业收到并投入到生产经营当中。只有这样,资本公积项目所对应的资产才有可能承受灭失或减损,也才能实现真实意义的补亏。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一过程也可以称为“实体意义上的补亏”,即资本公积所代表的资金在公司经营中用来拾遗补缺。不过,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不受人为控制的过程——是在资本公积所代表的资金实际进入公司那一刻,与其他经营资金的混同而实现的,更不可能由《公司法》来喝令禁止。
      (二)资本公积补亏的约束条件
      由此来考察资本公积的内容,可以发现其中相当部分并不代表实际的现金投入。随着公司资本运作的普遍化,“资本公积”的内容越来越庞杂,完全改变了“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的传统含义。相当多的所有者权益增长或者账面增长,既非来自所有者的出资,也非源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盈余,而是由于特定的会计处理程序造成的。在没有更合适的会计账户对它们加以反映的条件下,它们统统被归入“资本公积”项下,以至于资本公积账户实际上成为一个会计上的聚宝盆。
      依照财政部发布的《股份公司会计制度》
上一篇:中国统一企业所得税制改革评析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论董事问责的诚信路径(上)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