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典权特征略考
2015-07-27 01:03
导读:法学论文毕业论文,历代典权特征略考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史籍上关于典
【摘要】史籍上关于典的最早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意义上的典权制度之雏形可能是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的。经隋唐、两宋、元的,至明、清时期,固有法上的典基本上已经成型:典与卖有了严格区分。但典与质的分界却是在***编辑民法典时方予定型的。
【关键词】典权 特征 卖 质
一、的提出及进路
我国古代缺乏现代意义的民法。因而我国民
法学多以“民法”一词,肇始于罗马法之“市民法”,后经法德之继受和发展,清末变法从日本引进我国为通说。[1](P3)这种熟悉,固然不无道理。但是我们也须留意,在丰富而悠久的古代史中,虽无现代民法的概念,但却存着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和相应的法律调整。[2](P1)这种调整当然可以构成具有实质意义的民法规则。
而在所有涉及财产关系的民法规则中,有关典权的法律制度又被以为是我国所特有的法律制度。诚如学者所言:典权是中国特有的制度,为各国物权制度所无。[3](P259)对于这样一个极具固有法色彩的制度,固然界对之的存废仍存有争议,但梁慧星教授和王利明教授在各自所主编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都对典权制度作了规定。因而典权之论争理应由存废之争转进典权制度的具体设计之上了,但现有的关涉典权的讨论仍大多限于典权之存废论,而尚未对典权之,尤其是典权的历史作深进研究。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极具固有法色彩的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特点作一考证,以求更正确地构画出典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本来面目,从而有利于当下的立法者对之进行改造,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设计出适应发展的要求的典权制度。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在作考证之前,必须先作一点说明,那就是,我以为任何制度本身都不可能是一挥而就的。换言之,任何一种制度在其产生之初,不可能完全具备其现在所具备的所有特征。因而本文对典权的考察将从“典”字的词源出发,而不拘于其是否已完全具备了现在典所应具有的本质特征。
二、“典”字的最早使用与典权的萌芽
(一)典字的最早使用:西周时期的“典”
有学者以为《后汉书·刘虞传》:“虞所赉赏,典当胡夷”为史籍上有关典之最早记载。①[4](P456)这种熟悉,是分歧史实的。经考证早在西周的《格伯 》中就已有“典”的记载。该铭文曰:“... ...铸 ,用典格伯田,迈年子子孙孙永保用。”②据此,可以以为对于典的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对于《格伯毁》中“典”的含义,有学者以为其反映的已是典权关系,也学者以为实际上那不是典,而是出租,另外也有学者以为它反映的是买卖关系。[5](P155)我以为单从铭文的文义而言,“典”字似应作买卖解:由于绷生将三十亩田“典”于柏格后,柏格可以“迈年子子孙孙永保用”。这种无期限的使用权交换应当是一种买卖关系。但是必须留意到,在西周,土地属于国有或国说王有。土地本身是不能买卖的。因而将“典”作买卖解与历史分歧。同样,将“典”以为现代意义上的典亦是分歧史实的,由于现代意义上的典乃活卖,它应以土地的私有为条件。所以从历史角度看,《格伯 》中的“典”应作出租解。
假如《格伯 》中的“典”为“租”,那么,可以以为词源意义上的“典”从其使用之始便具有用益的特色,即依“典”可以“永保用”。同时,典也是对禁止买卖土地规定的一种变通做法。即在西周土地回王有的背景下,由于不能够通过买卖来进行土地的转让,但这种转让从现实角度看又是必须的,因而创造出了“典”以代替“买卖”,从而避免了对禁止买卖土地原则的违反。所以可以以为“典”的产生有迂回脱法的意味。这就是我们考证典的词源的两点启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典权的萌芽:南北朝时期的附赎回条件买卖
在秦汉时期,固然土地已经可以作为私人所有权的客体,因而土地的交换从逻辑上已经成为了可能,但史上料对这一时期中有关典卖的记载甚少。因而囿于资料缺乏,现无法对这一时期的情况作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