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行政诉讼证据题目研究(4)

2016-11-26 01:06
导读:四、行政诉讼举证时限 (一)答辩期10天内提供证据 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


  四、行政诉讼举证时限

  (一)答辩期10天内提供证据

  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 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应当在提出答辩状时一并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依据,实际上是要求被告在庭审前进行"证据开示"(discovery)。确立证据开示制度的意义在于保证诉讼的公正与效率。 在行政诉讼中,假如被告只提交答辩状而不提供证据,或者故意拖延提供证据的时间,直至庭审的最后阶段才把证据抛出来,就会使原告没有充分的时间预备相应的反证,或者根本没有机会进行辩驳,这对原告来说显然是不公正的。另一方面,假如被告在庭审过程中不断地提供证据,人民法院往往不得不中断开庭以核实各种忽然出现的情况,这样就会造成诉讼拖延,使案件长时间不能审结,影响行政审判的效率,而且也使集中审理难以实现,反过来又影响庭审的质量。此外,拖延举证时间,也会给被告事后补充收集证据提供很多机会,不利于监视行政机关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程序规则。

  因此,被告在提交答辩状时,应当一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此后提供的证据都构成"突袭证据"(Surprise),人民法院不应当予以采纳。最高人民法院《若干解释》第26条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依据;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该条规定把原司法解释"一审庭审结束前"的举证时限改为"答辩期的10天",即是对《行政诉讼法》第43条之立法原意的重申与恢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二)举证时限届满后被告能否补充证据

  与举证时限紧密联系的一个是,被告能否在诉讼中补充证据?

  《行政诉讼法》第33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据此,被告未经人民法院许可,擅自向原告和证人调查收集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采纳,这在上和实践中都没有什么题目。但是,由于该条规定的"自行"二字,加上第34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实践中一些法院以为,被告按照人民法院补充证据的要求调查收集的证据可以采纳。被告也以经人民法院许可为由,以为在诉讼过程中补充调查收集证据以支持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名正言顺的。

  笔者以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误解。按照"先取证,后裁决"规则,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正当性只能由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证实。假如被告在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以后还需要补充调查收集证据,恰恰说明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被告举证应当在法定的举证时限届满以前完成,而不能在举证时限届满以后再补充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若干解释》第2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的证据:(一)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二)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了其在被告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根据笔者的理解,该条款第(一)项的规定并不属于补充证据,由于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证据,只是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而已;至于第(二)项的规定,属于可以补充证据的特殊情形。由于原告在具体行政行为实施过程中没有提出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就不能要求被告针对该反驳理由或者证据往收集相应的反证,只有当原告提出某一理由或者证据之后被告才能对此提出相应的反证。当原告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了其在被告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这时应当给予被告行政机关收集作为反证的证据的权利。当然,被告在此情况下补充证据,仍然需要取得人民法院的同意。
上一篇:论抽象行政行为主体与具体行政行为主体的分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