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文学形式美学初探(3)
2015-09-17 01:15
导读:??11.这段个人的阅读经验报告,能否让习惯于线性阅读的米勒理解、接受,并激发她去重新培养类似的组织能力和欣赏美学,答案看来不太乐观。但是如果
??11.这段个人的阅读经验报告,能否让习惯于线性阅读的米勒理解、接受,并激发她去重新培养类似的组织能力和欣赏美学,答案看来不太乐观。但是如果除多路径之外,超文本又有更多较吸引人的阅读元素,阅读兴趣的培养或许有可能持续下去,这点正是下文所提到新一代超文本作品的尝试。
??12.先不论《下午》的如何,所使用的阅读接口不甚理想。该文以东门早期开发的Storyspace软件写成,字型相当粗糙,阅读版面的设计也无法配合屏幕尺寸大小,因此读来非常吃力。作品每页底部有一连接钮,按下之后会出现多重路径选择。一般超文本小说的多向故事可能是多重线性情节的集合体,也可能是一部非线性的故事拼贴,企图以散乱片段呈现另一种意涵,杰克森(ShelleyJackson)的《拼缀女孩》(PatchworkGirl)便是后一类难得的佳作。{3}回头看《下午》,读起来既不像是多重线性情节的故事,亦不像是具有深层结构意义的零乱拼贴,倒像是把一则已写就的线性故事剪成片段,再胡乱安插成可接续的多向故事。比如说,在第一、二页的情节里,两个角色正走向冬日的停车场,下页的多重选择里有一页却变成两人坐在室内喝咖啡,情节的跳跃叫人摸不着头绪,形式上也寻不着合理的解释。
??13.不同于《下午》将多重路径统一放在每页的文字之外,《胜利花园》网络版的超级链接直接穿插于文内,每页字行间都选定几个字句来标记超级链接,供读者自由选择直接跳页。依超级链接所接续的网页读下去,大致可得到一条清晰的情节,之中掺杂些无需情节贯连的片段。然而,众多超级链接之间所可能构成的阅读路线数量过于庞大,刚入门的读者可能不适应,也可能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一股「漫无目标」的阅读感受。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14.以出版经典选集著称文学界的诺顿公司(Norton),九七、九八年之交推出《美国后小说选集》(PostmodernAmericanFiction),著名后现代作家尽在搜罗之列。比较令人意外的是,这本七百页的大部头竟也选入两篇超文本小说节选版,分别是乔伊思的《午后》及道格拉斯(J.YellowleesDouglas)的〈我没说什么〉("IHaveSaidNothing")。纸本印刷如何刊登多向文本?原来书本连同网络密码一同出售,读者上网输入密码,便可开启这两篇由Storyspace版转译成网络版的作品。
??15.这两篇超文本小说的入选虽然具有文学史意义,但若被视为超文本的范例,则有可议之处。多向情节乃超文本小说亟欲开发的领域,这两篇作品的文页串连仅使用最原始的「纯文字连结」,与开发出来的大量超文本功能相较,想象力实在是贫乏到了极点,再加上多年来的滥用,「纯文字连结」早期的前卫形式实验色彩和新鲜感全然消失殆尽,怪不得有些读者难以接受这类单调表现形式的超文本作品(除极少数例外)。
??16.从超文本文学来看,《下午》的粗糙接口正保存了早期超文本发展过程的荜路蓝褛,同时也印证新引发艺术观念革命的可能或更新的速度。没人知道《下午》的经典光环能持续发亮多久,但它的意义值得肯定。至于米勒的否定看法则有待商榷,因为她所提及的例子并不足以代表全部的超文本艺术,而且形式上也未必是最具创意的作品。超文本文学的发展时间尚短,潜藏的新艺术能量不可小觑,融合超媒体(hypermedia)和新型程序的文学创作蔚为流行之后,所可能呈现的美学形式增多,艺术成就的范围与力指日可待。{4}
??四、另类形式:联想性的超级链接
??17.?远在八九年,连多写了一篇〈超媒体修辞〉("RhetoricofHypermedia"),归纳超级链接种类,并提供超文本作者若干使用规则,总目标在于达到信息网页之间的串连能清晰易掌握,不至于让读者落入茫茫五里雾,不知方向。拿这套以指示清晰为原则的说法去指导超文本文学创作,却不大受用。以《下午》和《胜利花园》为例,既讲求故事「没头没尾」,可以随时终止,还会在乎下一个连结带领读者进入什么明确地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