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综述(1)(4)
2014-03-10 01:12
导读:3.民族旅游市场研究 相比民族旅游资源的研究,民族旅游市场开发的研究文献较少,但近年来有一定的增长趋势,研究角度主要分为两大类: A.消费行为特
3.民族旅游市场研究
相比民族旅游资源的研究,民族旅游市场开发的研究文献较少,但近年来有一定的增长趋势,研究角度主要分为两大类:
A.消费行为特征
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26];吴忠军,唐晓云通过分析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国内游客的人口
统计学特征、需求与消费行为特征、游客的时空分布,运用调研结果对龙胜现有旅游产品进行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产品规划及项目设计[27];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以及傣族歌舞各要素对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影响[28]。
B.旅游市场开发
如贾银忠(1997)提出民族旅游地要捉住香港回回的机遇,通过旅游市场营销和广告策划,吸引中外旅游者在香港回回后来大陆民族地区旅游观光[29];王冬萍,阎顺(2003)对新疆1998年至2000年国内游客的构成、旅游目的、旅游花费情况等方面的分析,对其旅游市场发展提出若干建议[30];车婷婷(2005)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其国内市场结构情况,建立灰色猜测模型对近期客流量进行精确猜测[31]。
4.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民族村寨”是指具有一定地区性的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价值的村寨 (刘婷,2002)[32],它是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载体,是一类重要的民族旅游景区。“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它属民俗旅游范畴,又具有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征(罗永常,2003)[33]。由此可见,民族村寨旅游作为民族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也逐步成为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
中国大学排名 A.发展模式研究
目前学者提出有两种发展模式:一是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二是建立生态博物馆。民族生态旅游村是在民族村寨直接接待旅游者的一种旅游模式。如沙爱霞(2004)以为民族生态旅游村的开发夸大村民是旅游开发的主体,它把村寨的环境、文化、村民结成一个整体“产品”,再将其投进市场。这极大地增强了民族传统文化自我保存、发展的功能[34]。生态博物馆是把活的社区视为保护对象,它对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整体保护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形式,也有利于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开发[35];目前我国在贵州、广西和内蒙古地区都建立了生态博物馆。
此外,还有张华明,滕健(2006)从另一角度比较分析了现有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三种模式:梭嘎模式、深圳民俗村模式、郎德上寨模式,并以西双版纳勐景来村寨为例,提出CCTV模式(Conservancy、Company、Topic、Villager)[36]。
B.社区参与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黄华(2004)总结出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的类型存在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的两种分法,社区参与的阶段分为个别参与和大众参与、无序参与和有序参与;社区参与的层次主要有基础参与、一般参与、重点参与和主题参与四个层次[37]。罗永常(2006)分析了社区参与旅游产生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说明了此现象既与社区主观上的能力与意识不足有关,也有制度缺失、理念错位和体制障碍等原因,对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的利益保障机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38]。
C.旅游影响研究
比较有价值的研究包括钟洁(2005)从旅游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三方面对1995年以来中国民族村寨旅游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既反映了当前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也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题目[39]。茆长荣(2006)以广西龙胜平安壮寨为例,从生计模式、居住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旅游开发对传统村寨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并表达了是价值取向引导重新塑造的居民的价值观念[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