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综述(1)(5)
2014-03-10 01:12
导读:D.旅游需求研究 这部分的研究比较欠缺,主要有向延平,陈友莲(2006)根据武陵山区民族村寨的发展情况,针对其旅游营销存在的题目,指出可采取的民族村
D.旅游需求研究
这部分的研究比较欠缺,主要有向延平,陈友莲(2006)根据武陵山区民族村寨的发展情况,针对其旅游营销存在的题目,指出可采取的民族村寨旅游市场营销的模式[41];李旭东,唐莉(2005)通过对四川羌族、躲族、摩梭族村寨的游客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理解的调查研究,得出真实性与游客满足度有直接联系的结论[42]。
四、总结
1.国内民族旅游研究的新点与热门
综观国内外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国外学者在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方面,较为广泛和深进。国内学者在多元化和本土化研究方面的新点与热门则更为突出。见表6和表7。
2.国内民族旅游研究的深化
伴随我国民族旅游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民族旅游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理论支撑体系。并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化:
A.加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普查和科学评价。
我国各民族旅游目的地还没有民族文化资源的全面统计资料,不利于对资源存量的熟悉和质量的评估,也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文化资源采取不同保护和开发方式。同时,由于学者对民族旅游资源没有同一的界定,导致资源的评价范围和标准缺乏规范性,对实际工作的贡献也很小。
B.积极开展民族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
国内对民族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特别是从旅游者种别划分来分析这些特征的研究几乎为零。这种现状一方面是由于民族旅游地在开发之初是资源导向型的发展,对旅游者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国内关于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特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来就薄弱。因此,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只有增进对民族旅游者的了解,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旅游的价值。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C.构建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体系
目前关于民族旅游产品的研究多是个案分析,研究内容侧重于产品开发中文化保护的题目,较少涉及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经营治理。因此,作为一类特殊的产品类型,民族旅游产品开发应该要有专门的开发与治理理论,才能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D.探索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
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主要指经营治理模式和区域合作模式。民族旅游目的地在地方自治的发展背景下,不同地区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和特征进行经营治理,必须加强对民族旅游目的地尤其是欠发达民族地区经营治理模式的研究,探索解决旅游发展带来各种题目的路径和方法,尽可能使旅游业的功能最大化。同时,随着区域民族旅游的发展,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区域合作的效益最大化,而且能够带动落后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余青.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 民族研究,2000(4):85-94.
[2]吴其付. 国外民族旅游研究进展[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5):163-170.
[3]Stebbins,D. Culture Tourism as Leisur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948-950.
[4]Huges,G. The Cultural Constranits of Sustainable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49-60.
[5]Gianna Moscardo,Philip L. Pearce. Understanding Ethnic Tourists[J]. Annals of Tourism,26(2):416-434.
[6]Janet Chang. Segmenting Tourists to Aboriginal Cultural Festivals:An example in the Rukai tribal area,Taiwan[J]. Tourism Managemen,2006(6):1224-1234
[7]MacCannell,D. 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589-603.
[8]Daniel,Y.P. Tourism Dance Perfprmances:Authenticity and Creativ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78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