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法立法完善文献综述律毕业论文(2)
2013-07-21 01:02
导读:(二)关于我国国际私法立法的研究 1.关于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现状 大凡涉及中国国际私法的文献似乎都会谈到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现状。其中赵相林先
(二)关于我国国际私法立法的研究
1.关于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现状
大凡涉及中国国际私法的文献似乎都会谈到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现状。其中赵相林先生编著的《中国国际私法立法问题研究》涉及较为详尽。他们认为,我国现有国际私法立法,采用的是分散立法式和专章专篇立法式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体系多层次,渊源多元化,已初步形成立法轮廓,内容涵盖了冲突规范、涉外民事诉讼、涉外商事仲裁。我国国际私法第一部涉及现代国际私法的法律诞生于1985年,即现已废除的《涉外经济合同法》。其他法条内容还可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第八章、《民事诉讼法》第四编、《海商法》第十四章、《票据法》第五章、《民用航空法》第十四章、《仲裁法》第七章、《公司法》第九章、《商标法》、《继承法》、《合同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中国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办法》、《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实施办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以“通知”、“执行办法”、“批复”、“问题解答”等方式所作有关国际私法条文的司法解释。
中国国际私法植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土壤,其成长过程不乏非议之声。中国国际私法的缺陷,已成为国际私法学界的众矢之的,从法学大家到普通学员的口诛笔伐屡见报端。将这些学者的观点整理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整体上缺乏统一的规划,立法带有严重的随意性;二、体系分散、零乱、不严谨;三、立法技术较粗糙,法律规范之间相互抵触且不周延;四、立法严重缺位,新近领域更未涉足;五、直接适用的成文法条太少,而相关司法解释过多。
2.关于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完善的建议
肖永平、丁伟、徐伟功等认为,我国国际私法的出路在于与世界接轨,吸收世界的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肖永平先生,以其超前的犀利眼光,洞察到中国国际私法的发展趋势。学界甚至一致认为,中国国际私法最佳出路是“条件成熟时制定国际私法法典”,同时在原则上提出了一些建议,整理起来主要有:引进英美的灵活方法,对国际私法进行“软化”处理;推广意思自治原则适用;规范并加大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力度;注重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和政府政策的考虑。
大学排名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更是以前瞻的目光将理想现实化——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以下简称《示范法》)以供立法机关参考借鉴。但该《示范法》毕竟定稿于2000年,其很多方面在学者眼里还有待完善。对此,徐伟功先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甚至规划出未来中国国际私法法典的理想章节模式。
甚至有学者建议,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理念应从主权优位向国际社会本位方向发展,具体方法上采取选择性连接点、意思自治、最密切联系原则等较为灵活的选择方法,同时明确指出其适用范围;确定适用最密切联系应考虑的连接点以及具体较特殊的民商事法律的选择适用规则;做到法律选择中的内、外国法律平等,体现内、外国法律的协调,以与国际接轨。并应体现保护弱方当事人正当、合法权益,体现社会本位以及法律选择的适当性。
三、本人的研究思路
从上述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学界针对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现状研究,集中局限在对立法缺陷的研究,而很少看到我国国际私法立法的闪光点,如我国独创的“平等互利说”等先进成分和有利优势,这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针对产生上述如此这般不足的原因,只有丁伟、徐伟功等少
数学者就其指导思想作过剖析;也很少就导致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系统深究。没有解决其根本原因则很难做到治标治本。
而纵观上述专家学者的立法建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者们更多的是针对原则性、大方向提出相关建议,却很少对具体的体系设计、甚至整个法律体系进行统一考虑和统筹构建。其次,学者们更多的是就建议而建议,却很少触及相关可行性的理性论证。再有,就是学界认为在“条件成熟时进行法典立法”,但何时为条件成熟之时,却讳莫如深、闭口不谈。有些学者更是主张,现在的条件尚不成熟,不宜立即进行相关法典立法的尝试。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笔者拟以分析我国国际私法立法现状尤其是相关立法缺陷为突破口,进一步分析、归纳导致此种缺陷的原因,在正视我国优势、扬长避短和吸取前车之鉴教训的基础上,放眼当今世界国际私法的发展趋势,取其精华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自己的立法构想,并作可行性论证。
在此基础上,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现状及缺陷、立法缺陷带来的不良后果、导致我国国际私法立法不足的原因、世界国际私法立法的发展趋势、我国国际私法立法的理论发展状况、完善我国国际私法立法的构想、完善构想的可行性论证(包括要实现该构想所应具备的条件)。
总之,在中国国际经济
政治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与日俱增,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没有理由在国际私法立法上继续落后,笔者愿为此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英]诺塞琳•希金斯.变迁的国际体制中之国际法[J].外国法译评,2000,(3).
[2]丁伟.世纪之交中国国际私法立法回顾与展望[J].政法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3).
[3]王中美.入世与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完善[J].中州学刊,2002,(2).
[4]刘仁山.国际私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5]黄进,刘卫翔.当代国际私法问题[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6]石蕾.国际私法立法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2.
[7]赵相林,杜新丽.中国国际私法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8]韩德培.国际私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刘仁山,徐伟功.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00年年会综述[J].法商研究,2000,(6).
[10]林燕平.对我国国际私法司法解释现象的法理分析[J].法学,2000,(5).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1]齐霞.试析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6).
[12]杜瑞平.简论中国国际私法立法[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2).
[13]董世闻.从国际私法价值取向的变迁看国际私法发展趋势[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
[14]李双元.中国与国际私法统一化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5]杜涛.国际私法的现代化进程——中外国际私法改革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