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基本权利效力(10)

2017-08-18 02:02
导读:人权法实施还不到两年,有些理论问题的争论还在继续中,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与讨论的深化,人权法与私人关系的理论有可能出现新的变化。从上述的讨



人权法实施还不到两年,有些理论问题的争论还在继续中,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与讨论的深化,人权法与私人关系的理论有可能出现新的变化。从上述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在直接效力与间接效力理论中多数学者主张间接效力说,在强弱不同的间接效力理论上学者之间还没有达成共识。从人权法实施后出现的判例,如MichaelDouglasZeta—Jones,NorthernandShellPlcV.Hello!Limited等判例中开始涉及到在英国过去没有认定的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4.日本、韩国的基本权利对私人关系效力的理论


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基本权利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有关私人之间效力问题一直成为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有争议的问题。在基本理论命题、效力的适用方式、具体判例的解释等方面主要受了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理论的影响,但同时也注意从本国的宪政实践出发建立其合理的理论体系。


日本宪法中直接涉及基本权利对私人间效力的条款只有第15条第4款,它规定了选民对选举过程中的选择不负任何公的或私的责任,其他条款均没有明文规定私人间效力问题,于是学术界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理论探讨,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学说:一是无效力说。认为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主要是针对国家权力的,调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如佐佐木教授是此观点的代表性学者。二是直接适用说。认为基本权利对私人间的关系产生直接的效力,其理由主要是现代社会中庞大的非国家权力团体行使社会的权力,并对基本权利的发展造成了侵害。阿部照哉教授等主张这种观点。三是间接适用说。认为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通过私法上的一般条款把宪法精神贯彻到私法关系之中。[17]间接适用说作为目前日本学术界的通说,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理论的合理性在于“在满足公权与私权的两元性的基础上尊重私权原则,在两者的平衡中寻求实现基本权利的实现形式”。最近以来,也有学者提出进一步强化基本权利效力的观点,认为为了实现基本权利的实效性,有必从理论上超越间接适用说的局限性,对于古典的自由权、平等权等基本权利赋予直接适用的效力。也有学者提出,可以借鉴美国的国家行为理论,把社会权力的行为纳入到国家行为,以国家行为理论解决私人间的效力问题。在日本有关私人间关系的代表性的判例主要有:有关企业与劳动者的雇佣关系方面的判例有三菱树脂事件[18],日产汽车退休年龄差别问题的诉讼,有关私立大学与学生之间关系方面的代表性的判决有昭和女子大事件[19]等。在宪法判例研究中有的学者已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如对原先的判例重新进行分析,正确评价社会权力的功能,加速制定男女雇佣机会平等法等单行法律,推动立法化进程。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韩国宪法没有具体规定基本权利对私人间效力问题,有关理论命题主要通过学说与判例而形成。由于受德国公法理论的影响,韩国宪法学界有关基本权利对私人间效力的通说是间接适用说,并把对私人关系的效力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从性质上对私人关系不能产生效力的基本权利,如司法程序的基本权利、请求权的基本权利、参政权(选举权、公务担任权、国民投票权)、禁止财产权的剥夺;二是直接适用的基本权利。如人的尊严与幸福追求权、(第10条)、劳动三权与劳动保护的权利(第33条、32条)、言论出版自由(第21条)、参政权(第24条、第25条、第72条、第130条第2款)等。三是通过规定私法一般原则的条款间接地得到实现,如民法第103条、第2条、第750条、第751条等。学者们普遍认为,理解基本权利对私人间效力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在宪法秩序范围内根据基本权利各自的功能,具体判断其效力。考虑到私法秩序的独立性与固有法则,在实践中尽可能采用间接适用是必要的,即把对私法秩序的效力主要限于基本权利通过一般法律得不到保障或保障不充分时的情况。当基本权利通过一般法律得到充分保障时通常不能以基本权利是客观秩序的基础为由优先于法律而适用。[20]对上述通说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一是通说不适当地扩大了直接适用的范围,如对人的尊严与幸福追求权赋予直接效力等于承认了所有的基本权利都有直接效力。对21条规定中的一些内容根据民法上的侵权行为的规定可以得到解决,没有必要一定适用宪法上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二是在宪法价值体系内具体判断基本权利是否间接适用的问题,有时间接适用与直接适用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应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21]
上一篇:与“宣战”有关的国际法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