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身份犯的处罚根据论(5)

2017-10-08 02:41
导读:也有学者从身份在对犯罪构成之各个构成要件的作用体现来论述身份犯的本质[1]33-41。论者以为,身份犯的本质只能从身份本身往找。身份犯作为以行为人的

  也有学者从身份在对犯罪构成之各个构成要件的作用体现来论述身份犯的本质[1]33-41。论者以为,身份犯的本质只能从身份本身往找。身份犯作为以行为人的特定身份为标准而作的一种分类,其犯罪的本质以及犯罪构成的各个方面都有身份的烙印。也就是说,身份的触角已经伸进了身份犯构成的各个要件中,决定和影响着其犯罪构成的各个方面,这是刑法规定身份犯的原因之所在。具体而言,身份对身份犯之犯罪构成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犯罪主体方面来看,身份是身份犯之主体的构成要件之一;从犯罪客体方面来看,行为人的特定身份往往决定着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犯罪客体的性质;从犯罪的主观方面来看,身份往往决定着罪过的有无及其内容;从客观方面来看,身份决定着犯罪行为的性质及危害程度。
  该种观点的思维进路似乎更为新奇,它不再纠缠于大陆法系学者提出的“义务违反”抑或“法益侵害”题目,而是独辟门路地从犯罪构成的角度进行阐述。但是,究实在质,这种观点所要阐明的完全有别于传统理论所研究的身份犯的本质(处罚根据)题目,或者说二者并不是在同一层次上的探讨。身份犯的处罚根据意在说明《刑法》分则为何会规定部分犯罪的主体范围,仅将部分犯罪的主体局限于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身份犯的本质意在研究“法律之前”的题目;而如论者所言,将身份犯的本质理解为对犯罪构成要件四个方面的作用,实则在探讨“法律之上”的题目,充其量可以称之为身份犯的“表现”或者说特征,而尽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欲探究的“本质”或者“处罚根据”题目。
  
  五、“身份法益侵害说”之主张
  
  通过对上述诸种学说的比较和分析,笔者以为,对身份犯处罚根据的探寻至少应当留意3个方面的题目: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首先,身份犯的处罚根据(本质)与我们通常所研究的犯罪的本质题目联系密切。犯罪的本质题目是刑法学中的基础性范畴,历来是刑法理论研究中的“必争之地”,因此关于该题目的学说和争论一直存在[12]。犯罪本质题目的研究无非就是为了解决刑法规范从形形色色的人的行为中挑选出一部分而将其规定为实定法上的犯罪之根据和理由,而这与我们研究身份犯的处罚根据在思路和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对身份犯处罚根据的研究,其目的也是为了找寻将社会生活中的全部行为中筛选出部分而作为犯罪(包括只能由有身份者构成犯罪的纯正身份犯和身份只影响刑罚的不纯正身份犯)之根据和理由。基于此,我们尽不能孤立地研究身份犯的处罚根据题目,而应当结合犯罪本质题目进行研究。
  其次,纯正身份犯与不纯正身份犯的处罚根据应当有一个共通的联结点,只不过可以在此条件下有所区别。正如前文所言,在研究身份犯的处罚根据时,应当将纯正身份犯与不纯正身份犯结合起来考察,这意味着不能以纯正身份犯的处罚根据取代身份犯的处罚根据题目;也意味着不能使纯正身份犯与不纯正身份犯的处罚根据相往甚远,互无瓜葛。
  再次,一般而言,对身份犯处罚根据的判定直接决定着身份犯相关题目的结论,尤其是身份犯的共同犯罪题目。身份犯的处罚根据是身份犯理论中最为核心的题目之一,也是身份犯理论的原点,身份犯之相关题目都建立在其上,对它的理解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身份犯相关题目的考量。因此,在考察身份犯之相关题目的时候,也应当顾及身份犯处罚根据的态度选择,而不能就事论事。
  基于此,笔者主张“身份法益侵害”说。不过,由于纯正身份犯与不纯正身份犯在构成上的不同,因此二者的处罚根据理应有所区别——纯正身份犯之特定身份决定身份法益的存在与否,而不纯正身份犯之特定身份决定着法益受到侵害的强度大小。具体而言:第一,纯正身份犯所要求的行为主体的特定身份与该罪所侵犯的特定法益相互印证并互相依存。行为主体所具有的特定身份与特殊法益(该特殊法益一般是通过身份犯的构成要件行为表现出来)相结合而决定了身份犯的存在。第二,就不纯正身份犯而言,其法益至少也应当与行为主体的特定身份相勾连,即行为主体特定身份的存在使得犯罪所保护的法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或者说强度)有所增大或者减小。不纯正身份犯在犯罪构成上除了要求犯罪主体的特定身份之外,其他方面与该不纯正身份犯所对应之一般犯罪无异,①
上一篇:善之途多歧路:五权宪法的理想与现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