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5]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16]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17]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18]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128页。
[19]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129页。
[20]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21]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22]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23]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24]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页。
[25]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9——460页。
[26]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0页。
[27]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333页。
[28]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
[29] 参见[美] T.帕森斯:《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614、615页。
[30]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0——614页。
[31]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页。
[32]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6——617页。
[33]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614页。
[34]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4——615页。
[35]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5页。
[36]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5——616页。
[37]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6——617页。
[38] 参见[美]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17页。
[39] 韦伯1919年在慕尼黑发表了《以学术为业》的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观。
[40]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王容芬、陈维纲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195页。
[41] 姜义华把“新理性主义”概括为四个“并行不悖,相砺相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行不悖,相砺相长;个性化精神与整体化精神并行不悖,相砺相长;戡天役物的竞争精神与自然谐适的保守精神并行不悖,相砺相长;世界化精神与本土化精神并行不悖,相砺相长。姜义华强调,在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将会推动世界上所有古典大陆文明和新兴海洋文明以及环赤道诸文明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参考姜义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和平革命与新理性主义》,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2] 参考姜义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和平革命与新理性主义》,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3] [德] 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简惠美译,见《韦伯作品集》(V),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333页。
[44] 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认为韦伯出于对人类未来的关心,从一位“曾经坚信个别事件之独特性的学家变成了一位寻求普遍性的家”。不过,李凯尔特又认为,韦伯“一贯拒绝所有的历史——就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而言。他作为历史学家积习已深,因此不可能对普遍历史的整体做思辨的表述。即使作为社会学家,为了做到方法上的自觉和明确,他也仅仅满足于做一位专业研究者。任何把社会学当作‘哲学’的做法,同他的思想总是相距甚远的。”参考[德]李凯尔特:《马克斯·韦伯的科学观》,参见[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附录一,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2页。
[45]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8页。
[46] 参考[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2——143页。
[47] [德]李凯尔特:《马克斯·韦伯的科学观》,参见[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附录一,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5页。李凯尔特强调:“在学术工作中,他(韦伯)一贯信守纯理论的工作,即严格的概念工作。这方面他堪称所有学术工作者的光辉楷模,今后也依然如此。”参考前引书同页。
[48] [德]特纳(Bryan S. Turner):《探讨马克斯·韦伯》,参见[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附录五,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3页。
[49]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页。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