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
1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第48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北京。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3页,第25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7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124-125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克思的哲学是培根和黑格尔的神妙的结合。”“马克思根据培根主义的原则,要把这一套从思辨中拉到实践中来进行,在实践中完成。”1顾准这一新的判断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展开探索。
人的实践主体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质的规定性之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人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这一段引文大家均耳熟能详,因为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关于哲学、美学、文学主体性的大讨论中,它奠定了新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中国学界的理论基础。新唯物主义之所以“新”,在于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点上来界定主体的。这样,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就不像一般唯物主义那样,仅是被动地接受客体的信息,而是要从人的感性活动、人的历史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对象。这种认识与理解是一种主客体双向逆反、同质同步的运动过程,因此文学艺术的美与创造主体的感性活动、历史实践紧密相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涵。这在哲学、美学发展史上是一种全新的人的主体性理论。 中国大学排名
在马克思的理论推导中,这一实践主体的活动甚至可以消解、弥合通常理论中所强化的精神与物质这一根本对立:“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能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物的存在;<我们知道,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的”。3人的实践主体性及其革命性的意义,已远远地超出了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美学中的主体性概念内涵,甚至也超出了现代性的概念范畴,其深蕴的内涵尚有等待理论界作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随着人的实践主体性理论的确立,马克思对实践主体的意义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已有。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情、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官能,正像那些在形式上直接作为社会的器官而存在的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属人的现实的占有,属人的现实同对象的关系,是属人的现实的实际上的实现。”4人通过实践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对对象的占有,同时也就是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主义美学所特有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在此形成了。
人的本质力量的高扬,使实践主体不断地丰富自身、提升自我,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象化的展开过程中,人把“自然人化”了。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5整体的自然界,或者作为劳动成品的物,均非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单纯的直观物,其深层积淀着人的感性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包括人的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意图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即整个自然界均为“人化的自然”了。人在实践的进程中逐渐成了万物的主宰,其地位并不亚于人本主义理论中的人的本体。若从现代性理论视角审视,这是在唯物主义向度上对人的主体性与理性予以推崇的极致。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解放 实践主体性观念的确立与新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一体化的,在这充溢着改天换地、创造突进的理论氛围中,马克思对人这一族类的生存意义与自由发展,充满了历史现代性所具有的乐观进取、趋于完美的信念。
--------------------------------------------------------------------------------
1 《顾准文集》第412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0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7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批判了现代世界“把生产看成人底目的,又把财富看成生产底目的”这本末颠倒的倾向,肯定了古代“把人看成生产底目的”的观念,进而指出:“财富不就是充分发展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既要支配普通所说的自然,又要支配人类自身的那种自然么?不就是无限地发掘人类创造的天才,全面地发挥、也就是说发挥人类一切方面的能力,发展到不能拿任何一种旧有尺度去衡量的那种地步么?不就是不在某个特殊方面再生产人,而要生产完整的人么?”1这里,马克思列出了他心目中作为完美的族类的人所应有的三大标准:一是有既能支配外在客体自然,又能支配内在主体自然的能力;二是人类一切方面的能力,包括创造的天才潜力,都能得到无限的全面的发掘与发挥;三是在生产实践的进程中,要塑造出各个方面都能均衡、完整地发展的人。马克思紧接着强调说:“除去以此种发展本身为目的外不服务于其它任何目的”。显然,这是沿着康德的“自然向人生成”、“人是目的”这一指向而新创的最完美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