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顾准文集》第412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16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1上述的人、社会、自然的异化现象,正是人的恶劣的贪欲和对权势的追求欲所导致的结果,它是一种罪恶,但它客观上推进了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更明确地谈到:“如果没有国家的犯罪,能不能产生世界市场?如果没有国家的犯罪,能不能产生民族本身?难道从亚当的时候起,罪恶树不同时就是知善恶树吗?”2善恶相生,推动历史,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一种看法。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正视恶,也就是正视由“恶劣的情欲”所带来残酷的剥削,乃至战争掠夺的血腥,你
才能战胜情感上的不快与拒斥,而冷静地理智地面对这苦难的人世、痛苦的人生。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就对那种沉溺于悲悯而不可自拔的历史感伤主义者提出批评:“这种议论,就是不理解,作为族类的人的才能的发展,虽然最初要牺牲大量人类个体甚或一定人类阶级为代价,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与每个个体的发展相一致起来,因此,个性的比较高级的发展,只有经过牺牲个人历史过程来取得。――在人类也像在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3在历史进程中,族类与个体、族类与阶级,往往处在尖锐的对抗性的矛盾冲突中。人这一族类的整体发展,有时甚至要以个体利益、阶级利益的牺牲,乃至其生命的消亡,作为代价而取得的。像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虽然是榨取充满着血泪和痛苦的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是非人道的异化行为,是工人阶级在整体意义上的牺牲。但劳动过程中分工的精细,劳动效率的最大限度的提高,却带来了对抗中的进步,人类总体力量的发展,它表现在科技生产力的高速增长,文化成果的日益丰繁。因此,有人说,若把人类的历史发展作为一部辉煌的正剧来看,那么,它却内含着由无数个体牺牲所铸成的悲剧。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审美、文化是一种批判、抗衡、重构的力量 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最重要的理论原则之一。前述的丹尼尔·贝尔,在其《资本主义文化批判》提出了著名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领域对立说”:经济领域――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创造了物质丰裕、社会进步的奇迹,促进社会享乐倾向,但人的丰满个性却被压榨成单薄无情的分工角色;政治领域――政府向纵深推进平等,逐步控制了阶级冲突和对抗的局面,但公众与官僚机构间的矛盾却扩大了;文化领域――由于艺术和思想的灵魂是追求“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标榜“个性化”、“独创性”、“反制度化”的,因而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文化,便逐渐转向了对现代性负面质素的反思,并成为从审美的角度来制衡科技、政治异化的力量。这些逆向张力的抗衡与相互制约,维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平衡”。若追溯这一理论的源点的话,仍应回到马克思。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416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124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04-107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芒也无动于衷,因为不管是贫穷或富裕,其属人的感觉都被物化,都被遮蔽了。马克思指出:“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文学艺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的精神产品,将起着恢复人的审美感觉的作用。“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朶、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的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1文学艺术在克服人的异化感觉方面所起的独特的审美功能,是它种对象形式所不能取代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家柏拉威尔指出:“马克思认为异化现象可以得到克服,可以靠一种包罗万象的科学之助来把它克服,这种科学他称之为‘人类科学’,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和美学:‘将只会有一种科学。’”2他点到了问题的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