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 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对从现代性视野(7)

2013-08-08 01:08
导读:异化是历史进程必经的环节 马克思以辩证逻辑思维来思考这一对立的矛盾双方。他 认为尽管异化带来了种种的罪恶,构成历史的悖论,但是异化却是历史

异化是历史进程必经的环节 马克思以辩证逻辑思维来思考这一对立的矛盾双方。他
认为尽管异化带来了种种的罪恶,构成历史的悖论,但是异化却是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必然环节:“人使自身作为现实的类的存在物,亦即作为属人的存在物实际表现出来,这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是可能的,即人实际上把自己的类的力量全部发挥出来(这仍然只有通过人类的共同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是可能的),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等待,而这目前仍然只有通过异化这种形式才是可能的。”3在唯物辩证法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异化是一种“恶”,但它却是不可缺少的,在某种前提下,它甚至也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恩格斯曾批评过费尔巴哈,认为他在善恶对立的研究上,同黑格尔比起来是很肤浅的,因为他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自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顾准文集》第412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16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1上述的人、社会、自然的异化现象,正是人的恶劣的贪欲和对权势的追求欲所导致的结果,它是一种罪恶,但它客观上推进了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更明确地谈到:“如果没有国家的犯罪,能不能产生世界市场?如果没有国家的犯罪,能不能产生民族本身?难道从亚当的时候起,罪恶树不同时就是知善恶树吗?”2善恶相生,推动历史,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一种看法。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正视恶,也就是正视由“恶劣的情欲”所带来残酷的剥削,乃至战争掠夺的血腥,你
才能战胜情感上的不快与拒斥,而冷静地理智地面对这苦难的人世、痛苦的人生。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就对那种沉溺于悲悯而不可自拔的历史感伤主义者提出批评:“这种议论,就是不理解,作为族类的人的才能的发展,虽然最初要牺牲大量人类个体甚或一定人类阶级为代价,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与每个个体的发展相一致起来,因此,个性的比较高级的发展,只有经过牺牲个人历史过程来取得。――在人类也像在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3在历史进程中,族类与个体、族类与阶级,往往处在尖锐的对抗性的矛盾冲突中。人这一族类的整体发展,有时甚至要以个体利益、阶级利益的牺牲,乃至其生命的消亡,作为代价而取得的。像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虽然是榨取充满着血泪和痛苦的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是非人道的异化行为,是工人阶级在整体意义上的牺牲。但劳动过程中分工的精细,劳动效率的最大限度的提高,却带来了对抗中的进步,人类总体力量的发展,它表现在科技生产力的高速增长,文化成果的日益丰繁。因此,有人说,若把人类的历史发展作为一部辉煌的正剧来看,那么,它却内含着由无数个体牺牲所铸成的悲剧。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审美、文化是一种批判、抗衡、重构的力量 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最重要的理论原则之一。前述的丹尼尔·贝尔,在其《资本主义文化批判》提出了著名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领域对立说”:经济领域――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创造了物质丰裕、社会进步的奇迹,促进社会享乐倾向,但人的丰满个性却被压榨成单薄无情的分工角色;政治领域――政府向纵深推进平等,逐步控制了阶级冲突和对抗的局面,但公众与官僚机构间的矛盾却扩大了;文化领域――由于艺术和思想的灵魂是追求“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标榜“个性化”、“独创性”、“反制度化”的,因而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文化,便逐渐转向了对现代性负面质素的反思,并成为从审美的角度来制衡科技、政治异化的力量。这些逆向张力的抗衡与相互制约,维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平衡”。若追溯这一理论的源点的话,仍应回到马克思。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在美学方面,马克思发现文学艺术有着特殊的功能,它能以形象性的审美方式向人们揭示出异化的秘密,让人们看到自身是如何逐步削弱族类的自由本质,而屈服于商品拜物教,跪倒在金钱的跟前,沦为商品与金钱的奴隶。在《手稿》“货币”一节中,马克思以赞赏的口吻肯定:“莎士比亚把货币的本质描绘得十分出色。”他大段地引用了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一剧中的台詞:“金子?贵重的、闪光的、黄澄澄的金子?/不,是神哟!/我不是徒然地向它祈祷。/它足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邪恶变成良善,衰老变成年少,/怯懦变成英勇,卑贱变成崇高。”······而后归结道:“把一切人的和自然的性质加以颠倒和混淆,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货币的这种神力就包含在它的本质中,即包含在人的异化了的、外化了的和出让了的类的本质中。它是人类的外化了神力。”4揭露即是一种抗衡,也是疗救的前提,文学艺术的批判使人们在异化的蒙昧中警醒,从而来克服之。
在异化的社会中,人不但生存的状态遭到极大的扭曲,而且“属人的感觉”,即一种审美的感觉也被封闭了。马克思曾举例说,一个饥肠辘辘的穷人因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不存在对食物属人形式的感觉;同样,一个拥有矿物,如钻石的商人,他对宝物发出的诱人的光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416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124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04-107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芒也无动于衷,因为不管是贫穷或富裕,其属人的感觉都被物化,都被遮蔽了。马克思指出:“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文学艺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的精神产品,将起着恢复人的审美感觉的作用。“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朶、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的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1文学艺术在克服人的异化感觉方面所起的独特的审美功能,是它种对象形式所不能取代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家柏拉威尔指出:“马克思认为异化现象可以得到克服,可以靠一种包罗万象的科学之助来把它克服,这种科学他称之为‘人类科学’,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和美学:‘将只会有一种科学。’”2他点到了问题的要质。

上一篇:摘要:知觉研究对于解决美术与设计的种种问题 下一篇:摘 要:本文基于真与美的密切关联,揭示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