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对从现代性视野(3)
2013-08-08 01:08
导读:人这一族类在实践中不断地把握规律,取得支配内在与外部自然的主导权,并不断地发掘本质力量的潜能,走向完美,走向自由的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人
人这一族类在实践中不断地把握规律,取得支配内在与外部自然的主导权,并不断地发掘本质力量的潜能,走向完美,走向自由的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美学所预设的前景与目标。恩格斯在晚年时曾就意大利社会党人卡内岶要求言简意赅地表述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回答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以下这句话,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因此,像是高度强调群体与集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其根本的出发点上仍是以保证活生生的感性个体的自由作为前提条件。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人这一族类彻底解放的伟大目标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崇高的目标,也是其美学的终极。
文学
艺术学科的审美独立 如前述,康德在美学方面的现代性展现是确立了艺术的自主性与审美自律性。他揭示了科学认知仅作用于自然的有限性,在保证自由意志界域的同时,也确立了审美的自主性,使美学与
逻辑学、
伦理学三足分立,从而确立了艺术的自主性与审美自律性。
混沌一体的人文领域出现了各类学科的分立和有机的结构组合,这正是启蒙运动所推
进的历史现代性的成果之一。按金耀基所论,它为现代性内涵的六大方面之一,即“高度的结构分殊性”。这一“分殊”的特质,是由工业化、技术革命、专业化或精密的分工所造成的:“在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的逼促下,社会的结构自然而然地趋向分殊;教会、政党、工会、学校、学术团体都应运而生,每一种‘结构’都扮演其特殊的角色,担负其特殊的功能。”3同样的,人文精神总体也在此近代历史大趋势下走向专业化、精密化的“结构分殊”,美学及文学艺术各门类和逻辑学、伦理学的分离,并走向学科、门类等自身的独立便是其标志。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马克思高度地肯定了在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中文学艺术学科的审美独立,并从理论上力加维护。他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一文中指出:“为了保护(甚至仅仅是为了理解)某种特定范围的自由,我应当从这一范围的主要特征出发,而不应当从它的外部关系出发。难道降低到行业水平的出版物能忠于自己的特征吗?难道它的活动能符合自己的高贵天性吗?难道这样的出版物是自由的吗?”他认为,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类出版物,都有它在特定范围内的个性特征,都有它自己能够独立自存的特质,即不为“外部关系”所制约的“自由的”、“高贵的天性”。马克思曾明确地称谓文学是“自由的精神生产”,指出了它和物质生产的差异与对立,“例如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
诗歌相敌对。”4像文学出版物,“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当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它人来
--------------------------------------------------------------------------------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第105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第10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册,第296页,人民出版社年1972年版。
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1文学的个性“特征”、文学的“自由”性、文学的“高贵的天性”,即文学的审美独立性,在学科独立、精神自由的前提下几乎提高到绝对化的地步。
现实主义美学的价值论时间观 对“时间的关切”是历史现代性的最重要特质之一。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中,时间就像卡林内斯库所说的那样,变成“可测度的时间,一种可以买卖从而像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具有可计算价格的时间”。而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如哈贝马斯所分析的:“这种时间意识通过前卫以及先锋这类隐喻表达自身。先锋派将其自身理解为侵入未知领域,将突如其来,震人心魄地遭遇到的危险向自身揭示出来,以及征服一种还未占有的未来等等。”2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那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时间观是怎样的呢?这体现在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论述中。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论及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在《城市姑娘》里,工人阶级是以消极群众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不能自助,甚至没有表现出(作出)任何企图自助的努力。想使这样的工人阶级摆脱其贫困而麻木的处境的一切企图都来自外面,来自上面。如果这是对1800年或1810年,即圣西门和罗伯特·欧文的时代的正确描写,那末,在1887年,在一个有幸参加了战斗无产阶级的大部分斗争差不多五十年之久的人看来,这就不可能是正确的了。”3这里,时间的“错位”问题成了判定环境不够典型、人物不够典型的前提,因为历史已发展至1887年,而非停留在1800年,这时的无产阶级必定是上升为有明确理论宗旨,如在《共产党宣言》导引下的自为状态,而不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仍处于圣西门时代“无助”的自在的形态。在此,价值论时间观成为现实主义创作叙事的核心。
在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学原则中,历史时间被笼罩在价值意义之中,过去、现在、未来呈现为有规律的上升的运动过程。无论是社会或个体的发展都被纳入这一过程,尽管是特殊的、偶然的存在,也不能摆脱这一时间的框架。文学作品中人物环境、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等这种时间性的流变,均纳入了历史的规定性之中,即一种“上升”的发展趋势,一种“进步”的时间之流之中。显然,这是历史现代性观念所投射的。它源自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潮,也来自黑格尔主义的历史目的论,历史的道路沿着预先设定的阶梯一级一级地上升,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残缺走向完美,这是历史与逻辑(先验逻辑)相统一的进程,人们对这一切充满了乐观与自信。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个倾向:文学叙事的时间流程为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所规范。只有为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所认可,人物的环境、人物的性格才被肯定为具有普遍的典型性。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所赋予的时间的限定,或者时间的错位,对人物性格,尤其对人物典型创造的成败,在这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价值规定性内涵的时间,成了评判作家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标准。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 对历史现代性的质疑与批判
对于现代性的内涵,卡林内斯库一再强调其内部的分裂与对立:“在十九世纪前半期的某个时刻,在作为西方文明史一个阶段的现代性同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无法弥合的分裂。”也就是说,在现代性的内部,存在着历史现代性(亦称资产阶级现代性、社会现代性等)与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亦称审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等)的对峙。审美现代性的内涵展现为:“自其浪漫派的开端即倾向于激进的反资产阶级态度。它厌恶中产阶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