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前一章业已阐明,与宗教具有密切关系,它们相(5)

2014-01-11 01:13
导读:在《旧约》中,耶和华是一位威严而有绝对控制欲的父亲;在《新约》中,耶稣突出地宣扬了上帝是一位充满爱心、宽宥民众过错的父亲。耶稣以“虚心的

在《旧约》中,耶和华是一位威严而有绝对控制欲的父亲;在《新约》中,耶稣突出地宣扬了上帝是一位充满爱心、宽宥民众过错的父亲。耶稣以“虚心的人有福了”、“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第5章3-10节)等八句祝福宣告了人与上帝的亲密关系的新开端。这可以说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崭新世界:“有福者不再是吃喝玩乐的富人,而是贫穷、哀伤、饥渴的人们;通向幸福和富裕的正确道路已不再是暴力斗争、严格主张自己的权利,而是仁慈、和平与忍耐。”[14]耶稣既不嫌弃罪人、妓女、税吏等被社会遗弃的人,也不仇视那些有意、无意冒犯自己的人,他的举手投足都体现了上帝对人的慈爱。《新约》还强调了男人和女人在上帝面前并肩而立,他们被上帝赋予了同样的天赋和同等的责任。另外,也不分民族、主奴,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加拉太书》明确写道:“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酥里都成为一了。”(第3章28节)耶稣对妇女、儿童的爱护,特别是他所表现的那种诸如医治盲人、聋子和哑巴、使死人复活、变水为酒等超自然力量,实际上体现了上帝的福音所产生的非凡力量。从精神的意义上说,耶稣每天都在使瞎子看见,聋子听见,瘸子行走,并使道德上死亡了的人重新获得生命的意义。凡是能够认识到这些精神神迹更宝贵的人就不会因缺乏有形神迹而失望;只有这种人才能接受耶稣所赐予人类的救恩,也只有这种人才配接受这种救恩。[15]

在耶稣看来,只有爱才是联接人与上帝的纽带。当有人问他第一要紧的诫命是什么,耶稣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第22章37-40节)耶稣还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第13章34节)这些主张可视为律法的“核心和精髓”[16]。在以“爱”为核心内容的诫律中,耶稣强调对弱者的爱护就是对上帝的崇敬。对弱者的冷漠,就是对神的损害。神对义人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马太福音》第25章35-45节)耶稣指出,凡是不作为的,“要往永刑里去”;凡作为的义人,“要往永生里去”。(《马太福音》第25章45节)《约翰一书》中也说:凡不能救赈穷乏者必不能爱上帝,“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3章17节)耶稣还提出了一些道德准则把爱的诫律具体化。基督教把这些道德归结为恭谦、宽恕、仁慈、信仰和忍受。不要与人争勇斗胜,“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马太福音》第5章39节)这些教导不仅是对十诫的宗教精神和道德精神的简明,而且深化、强化了十诫的道德内涵。

关于“末世审判”之类预言,耶稣要求人们持谨慎态度,不要受“假先知”、“假基督”的迷惑。他说,尽管天国来临的日子是没有人知道的,但“你们也要准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马太福音》第24章44节)他对那些消极等待救世主的人明确地说:“神的天国就在你们心里。”(《路加福音》第17章21节)因此,“天国来临”与其说是一件被动等待的外在事件,不如说是内心世界的主动改善。内心向善才有真实意义,而世俗所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是暂时的、相对的。特别地,财富是累赘,“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入神的国还容易呢!”(《马太福音》第19章24节)名誉也不值得追求,“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马太福音》第23章12节)这些教导旨在启发人们注重人生观的根本转变,即要尽可能抛弃世俗价值,努力追求宗教价值。可见,耶稣要求通过改变人的内心来改变外在世界,把人的灵魂拯救作为进入天国的必由之路。

《约翰福音》是四部福音书的最后一部。在这部福音书中,“耶稣关于他自己的本性以及他和上帝关系的最深奥的启示都给我们描绘出来了”[17]。所以,这部福音的主要目的是要向人们说明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翰福音》第20章31节)基于此,《约翰福音》直接对耶稣与上帝关系进行阐释,这就是著名的“道成肉身”的学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第1章1-3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翰福音》第1章14、18节)《约翰福音》里的“道”既是上帝的精神力量,又是神圣的实体。它把圣父与圣子联为一体。首先,上帝与道不是两个神,“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其次,道与基督耶稣也不是两个神,圣子是道的肉身化。道之所以要肉身化为基督,目的是以人所能看见的方式,将神“表明出来”。道的肉身化使上帝具有耶稣的人格人形,使人们可以通过耶稣的言行事迹认识上帝。所以上帝与基督不是两个神,而是同一个神的不同显现。在《圣经》中,虽然尚未出现“三位一体”的说法,但“三位一体”表达了基督教上帝观的基本特征。一个上帝具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和圣灵。为什么同一个上帝有三个位格?这三个位格间关系如何?这是基督教神学自古至今一直争议的。一般认为,上帝为了拯救人类,作为上帝的一个位格的圣子化成了人即基督。基督一方面继续保持着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人性。圣子被理解为“道”(话语或逻各斯),圣子成为人的过程,就是所谓“道成肉身”、即转化为人的过程。在耶稣身上涉及圣父、圣子、圣灵三者的关系。在《新约》中,关于耶稣与上帝的关系有多种表达,如仆人、法官、使者、上帝的儿子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称耶稣为上帝的儿子。《新约》强调,耶稣是马利亚由圣灵受孕而生。这说明“三位一体”观念具有经典依据。但正如施特劳斯指出,“上帝的儿子”这一称呼到耶稣身上,“它只有一种象征性意义,并不排除人的儿子这一概念的完整意义。”[18]

上一篇:;;; 上的价值观念从来不是单一的,它们总是随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