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 沃尔夫,乔纳森:《诺齐克》,王天成,张颖译,长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 桑德尔,M.J:《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81页。
[3] 何怀宏,“在自由与平等之间——《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代译序”,载于《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 参见伯林,伊赛亚:《自由四论》,陈晓林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
[5] 参见Kant, Immanuel (1965)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1788), Lewis White Beck译, Bobbs Merrill.
[6] 参见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延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 参见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和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8] 参见森,阿马蒂亚:《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刘民权、刘柳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 Pettit, Philip (1997) Republican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Dworkin, Ronald (1981) “What is Equality? Part 2: Equality of Resource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ume 10, Issue 4, 283-345.
[11] Dworkin, Ronald (1981) “What is Equality? Part 1: Equality of Welfar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ume 10, Issue 3, 185-224
[12] Arneson, Richard J (1989) “Equality and Equal opportunity for Welf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56: 77-93.
[13] 一般而言,当说自由与平等是相冲突的时候,我们不是指的描述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比如说某人与其他人是否有相同的身高、体重等,而是在强调规范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
[14] Sen, Amartya (1992) Inequality Reexamined,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p.20.
[15] Ibid, p.20.
[16] Ibid, p.21.
[17] Ibid., p.21.
[18], Ibid., p.24.
[19] Ibid., p.12.
[20] Ibid.
[21] Ibid.
[22]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印证了金里卡的说法,即近代以来,我们都接受了要给予每个人以平等考虑的要求。参见金里卡,威尔:《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7页。
[23] Sen , Inequality Reexamined, p.22 .
[24] 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0页。由此,森的平等观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可行能力平等观。
[25] Sen, A.K. (1970) 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 Holden-Day, San Francisco.
[26] 对这点的详细论证,请参见阿马蒂亚森,“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性”,载应奇主编 《后果评价与实践理性》,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附录二。
[27] Sen, A.K. (1982) “Liberty as control: An Appraisal”,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7, 207-21
[28] 由于本文对自由平等的批判并不是从空间的优劣入手,因此也不打算在此多费笔墨。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运气均等主义:赞成与反对》(葛四友 编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三部分所选论文的阐述。
[29] 详尽的论述可参考森,“能力与福利”,载于《后果评价与实践理性》第七章。
[30] Sen, Inequality Reexamined., p.31.
[31] 即使就福利机遇平等而言,由于那种机遇只是根据它能够带来的福利来判断,因此等同于选点观,在森看来,这就是不对的。
[32] Sen, Equality Reexamined, p.36
[33] Ibid., p.58.森在这里强调了反思对于个人的能动性自由的重要性。个人碰巧具有的一时的兴致或反复无常不能为这里使用意义下的“主体性目标”提供基础。这里森简单地假定个人的“目标”和“目的”指那些他对之具有理由的目标和目的(而不是指他碰巧具有的冲动或一时的兴致)。
[34] 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第12页。
[35] 实际上,它也是我们在批判资源平等与福利机遇平等理论时所遇到的根本困境,见葛四友,“评阿内逊福利机遇平等观”(《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以及葛四友,“资源、选择和运气”(正来学堂,第三卷2006年第四辑,http://dzl.legaltheory.com.cn/info.asp?id=13127, 收录在葛四友:《正义与运气》一书的第二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出))。
[36] 当然,这点并不是完全无可争议的。
[37] 尽管笔者认为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也犯有与森同样的错误,但是德沃金明显为何种自由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提供了一种解释,参见,德沃金:《至上的美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三、四章。
[38] 参见葛四友,“一种新的后果评价框架”,《文景》,2006年第10期。
[39] 明显的是例子是斋戒,斋戒者确定能够得到粮食,但选择挨饿,这并不同于饥饿。
[40]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第225-26页。
[41] 参见Hurley, Susan (2001) “Luck and Equality”, Supplement to the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75, No.1: 51-72
[42] Larry, Temkin(1993) Inequa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3.
[43] Jerry Cohen(1989) “On the Currency of Egalitarian Justice”, Ethics 99: 906- 44, p.916.
[44] Lippert-Russmussen, Casper (1999) “Debate: Arneson on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or Welfar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Volume 7, Number 4, 478-487, p.478.
[45] 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导论第7页。
[46] 同上.
[47] 同上.
[48] 见本文第三节的讨论。
[49] 关于这一点,徐向东先生在其《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一书的第6、7两章中,对森的能力平等从另一个角度做出了评价。
[50] 参见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卷,第7-9页。
[51] Raz, Joseph(1986) The Morality of Freedo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52] Damico, Alfonso J(1997) “What’s Wrong with Liberal Perfectionism?”, Polity, Vol.29, No.3, p.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