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说儒学四期(2)

2014-05-09 02:51
导读:康德只认'义',理学还讲'仁'。康德把理性与认识、本体与现象作了截然分割,实践理性(伦理行为)只是一种'绝对命令'和'义务',与任何现象世界的情感、

    "康德只认'义',理学还讲'仁'。康德把理性与认识、本体与现象作了截然分割,实践理性(伦理行为)只是一种'绝对命令'和'义务',与任何现象世界的情感、观念以及因果、时空均毫不相干,这样就比较彻底地保证了它那超经验的本体地位。中国的实践理性'天人合一,万物同体';'体用一源'、'体用无间'。康德的'绝对命令'是不可解释、无所由来(否则即坠入因果律的现象界了)的先验的纯粹形式,理学的'天命之谓性'('理') 却是与人的感性存在、心理情感息息相通的。它不止是纯形式,而有其诉诸社会心理的依据和基础。继承孔孟传统,宋明理学把'义务'、'绝对命令'明确建筑在某种具有社会情感内容的'仁'或'恻隐之心'上……在宋明理学中,感性的自然界与理性伦常的本体界不但没有分割,反而彼此渗透吻合一致了。'天'和'人'在这里都不只具有理性的一面,而且具有情感的一面。"《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236至237页,人民出版社, 北京,1985年版。

    "尽管心学强调'心'不是知觉的心,不是感性的心,而是纯道德本体意义上的超越的心。但是它又总要用'生生不已'、'不安不忍'、'恻然'等等,难道不正是具有情感和感知经验在内吗?尽管如何强调它非心理而为形上,如何不是感性,尽管论说得如何玄妙超脱,但真正按实说来,离开了感性、心理,所谓'不安不忍'、'恻然'等等,又可能是什么呢 ?从孔子起,儒学的特征和关键正在于它建筑在心理情感原则上。王阳明所谓《大学》古本 ,强调应用'亲民'来替代朱熹着力的'新民',也如此。但这样一来,这个所谓道德本体 实际上便不容否定地包含有感性的性质、含义、内容和因素了。"同上,第262 页。

    "一方面,'人心'与感性自然需求欲望相连,与血肉之躯的物质存在相连,这是异常危险的,弄不好便变为'过度'的'私意''私欲'而'人欲横流',成为恶。另方面,'道心 '又仍需依赖这个与物质存在相连的'人心',才可能存在和发挥作用,如果没有这个物质材料,'道心'、'性'、'命'也都落了空。'性只是理,然无那天气地质,则此理没安顿处',否认了'天气地质'、'人心'、'形气',也就等同于否定物质世界和感性自然的释家了……像'仁'这个理学根本范畴,既被认作是'性'、'理'、'道心',同时又被认为具有自然生长发展等感性因素或内容。包括'天'、'心'等范畴也都如此: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既是超自然的,又是自然的;既是先验理性的,又是现实经验的;既是封建道德,又是宇宙秩序……。本体具有了二重性。这样一种矛盾,便蕴藏着对整个理学 破坏爆裂的潜在可能。"同上,第240至241页。(重点原有)

    这就是我在论述宋明理学所强调的这一理论体系的内在根本矛盾。即因为没有超验的上帝或先验的理性作为背景,天人不可分离必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我之所以认为"现代新儒学无论在理论框架上,思辩深度上,创造水平上,都没有越出宋明理学多少,也没有真正突破的新解释"同上,第111页。,也表现在他们没能解决这个矛盾上。例如, 牟宗三一再强调作为"仁"的"觉"即道德心灵(moral mind)"不是感官知觉或感觉(sense -perception),而是悱恻之感,即《论语》所言的'不安'之感,亦即孟子所谓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中国成语'麻木不仁',便指出了仁的特性是有觉而不是麻木"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第35至36页,台北,学生书局,一九八四。。但这 "悱恻之感"、"不安之感"、"不忍人之心"、"麻木"等等,不是感性心理又是什么? 它并不是"无声无臭"的"于穆天命"。颇有意思的是,郑家栋发现,牟宗三是由某种"天人相分"即由讲述"内在超越",人的"心性"即"天道"本身上来的。这样一来,人既有此"内在的超越"、心中的上帝,也就不需要去"畏"那作为对象存在的超越的上帝,于是 "天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亦消失了"同《当代新儒学论衡》第207页。。"畏 "只剩下了"敬 "。如郑所指出,"《心体与性体》论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不再使用'敬畏'一语,而改用 崇敬言之……即人即天,何畏之有。一个'敬'字已经足矣"同上。。

    宋明理学本就有此问题。朱熹将"畏"释为"敬",再变而为王阳明至刘宗周的"敬亦多馀 ",只需"诚意"即可。对超验(或超越对象)的上帝("于穆天命")的畏惧,既完全失去;管辖人心的"天理"只在此心之中。此"心"虽分为"人心",但"道心"又不能脱离充满感性感欲的"人心"而存在。结果,"人心"反而成了更真实的根基。这就无怪乎王门后学几传之后,便走入以人欲为天理、由道德形而上学转到了它的反面--自然人欲论。因为,归根到底,没有外在超越对象的"超越",没有那个可敬畏的上帝,又能"超越"到哪里去呢?实际上,它只剩下"内在",而失去了"超越"。而这"内在",由于总与人的感性生命和感性存在相关联,它在根本上只是感性的、经验的,而不可能是超验或超越的,所以也就自然走向了人欲即自然人性论。我曾说:"牟强调的是个体主体性的道德实践,……与王阳明那里一样,这里便蕴涵着感性与超感性、活生生的人的自然存在与道德自律的内在矛盾。所以牟宗三抬为正宗的王学,不管哪条道路(龙溪、泰州或蕺山)都没有发展前途,它或者走入自然人性论或者走入宗教禁欲主义。牟宗三自己的理论也将如此。现代新儒学不管是熊 、梁、冯、牟,不管是刚健、冲力、直觉、情感、理知逻辑或道德本体,由于都没有真正探究到人类超生物性能、力量和存在的本源所在,便均不能找到存有与活动、必然与自然、道德 与本体的真正关系"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第307至308页,东方出版社,北京,1987年版。其实朱熹对此早有察觉:"陆子静之学,看他千般百般病,只不知气禀之杂,把许多粗恶底气,都把做心之妙理,合当凭地自然做将去……,才说得几句,便无大无小,无父无兄,只我胸 中流出底是天理。"(《朱子语类》卷一二四)。。?

上一篇:德里达论他者的命运——从哲学与非哲学的关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