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不能否认包括中国社会在内的当前世界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也包括国 际范围内),关键在于不能以革命战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解决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唯一 或主要手段。此外,以阶级斗争来概括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世界历史,也是偏颇、片面的 。,
发扬与儒学传统可相结合的方面、内容、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已有半个世纪的广泛影 响的情势下,融合者而开拓新时期,当更为有效。而这不但不排斥,反而可以更顺利地吸取 杜威。?
(2)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已是当今中国的显学和热潮,著译如林,不必多赘。特别我非经济 学家政治学家,更无容置喙于此。这里只想指出两点:
A.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甚多,效应甚差。今日需要藉助于现代自由主义各派(特别是自由主义左派)的经济理论来加以改善甚至替代。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缺少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以为经济上所有制问题如果解决,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问题会自然解决,所以未加重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设想废除议会,人人参加政府管理;毛泽东在文革中用红卫兵砸烂各级党、政,想以"革命委员会""勤务组"代替官僚机构;等等,均宣告彻底失败。如何在维护个人权益和社会契约基础上,真正实现人民民主,既不强凌弱,又不众欺寡,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难题。这方面当今自由主义各家理论都大有吸取、接受而结 合中国实践加以同化、创新的价值。?
B.但另一方面,前面已提及,在纯粹理论层面,作为概念系统,自由主义的"原子个人" 、"天赋人权"以及轻视甚至否认阶级、民族、国家等等集团、群体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是 相当偏颇和谬误的。自由主义所谓个体自主(individual antonomy)、
独立人权(human rights)本就是一种非历史的抽象,既失去了活生生的个人,又失去了社会 关系的真实。它如何能与中国传统相结合,更成为巨大问题。今日某些维护传统儒学的学者,宁摒斥自由主义,而选择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原因之一也就在此,即自由主义这种"原子个人"、" 自主个体"与注重社会关系的中国儒学距离甚远,而社群主义则更为接近一些。但是,有如拙文《论儒法互用》所认为,采取社群主义在理论上也许无可厚非,但实践上在中国却容易导致某种危险倾向,即重蹈以大小"社群"名义来控制、主宰、践踏个体权益的"人民专政 "、"公众意志"的覆辙。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那么,以个体为本位和以集体(家庭、宗族、民族、国家)为本位,亦即现代自由主义与儒学 传统的矛盾、冲突,如何解决呢?我曾提出区分"宗教性道德"、"社会性道德",即认为 今日道德应明确一分为二或可参考阿佩尔(Kar1-Utto Ape1):"在西方根据这种 逻辑的自由民主型式,生活实践的公共部分当由无价值倾向的合理性来予以理想的规整,而终极价值优先和目标优先的问题,则基本上归属主观良知决断的私人领域,而最广义上的存在主义就表达了这一私人领域"(《哲学的改造》中译本,第27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宗教性道德"乃私德,为个体安身立命之所;"社会性道德"为公德,是维系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前者不能替代后者,却可以起某种范导功能。传统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大体如是。从而,一方面重视有超乎个人权益及个体存在之上的" 神圣"事物,以作为个人(不是社会)追求、向往以至献身的目标。这就是我讲的重建"天地国亲师"的传统信仰。另方面又承认以个体权益为本位乃人类发展到今日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秩序的基础,这就是我讲的以社会契约来建立现代民主、法治。所以"天赋人权"等等从历史和从理论看,是虚妄的、谬误的;但从今日现实和实践看,却又是必须的和有益的概念 系统和现代话语。
在古典自由主义文本中,我仍然倾向于托克维尔(Tocqueville)。他重视自由与民主(平等) 的尖锐矛盾,而以协调为解决之道。如果把它放在我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吃饭哲学(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是这个托氏所谓"大势"、"天意"的根源)和儒家"中庸之道"("度"的艺术 )的基础上,结合总结世界特别是中国自己的历史经验,加以吸取同化,希冀或可在制度层面上开拓新一轮的"儒法互用"。这样,一方面,自由主义的政治理念和理论将成为今日儒学"外王"方面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另一方面,传统儒学作为"宗教性道德"对自由主义 的 "社会性道德"仍然可以起着具体范导作用。"宗教性道德"是理想性的绝对伦理,"社会性道德"是经验性的相对伦理。前者纯属个人信仰范畴,人可各自选择,不能追求一致。任何社会社群、集体(从家庭到国家)都不能以绝对伦理的名义来规定个人信仰或强迫个人服从。但个人所选择的超越个人利益的信仰、道德却可以对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社会性道德" 起某种范导作用,使个人在公德中注意私德。例如,传统"天地国亲师"的信仰、道德、情感就未尝不可以在指引个人在保卫自己权益中注意集体权益、人际关系、家国利害、环境关怀、乡土情结,减轻容易由个人主义带来的种种隔离、自私、孤独、异化、人情淡薄、生活失去意义等等病症。纯是社会性道德,也许有如孔老夫子所言"民免而无耻",但如将"天地国亲师"的私德予以范导,将情感因素渗入其中,便可能争取"有耻且格"。总之,在素无独立个体的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今天向现代化过渡的急速行程中,如何掌握这个公与私、个体权益、自由发展与集体共同利益的协调一致,争取二者之间某种合适的比例结构,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这其实也就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两种道德的复杂关系问题,属于我以前所 说的"西体中用"的重要方面。
(3)存在主义及后现代。现代性突出了个人主义。正雄视阔步地进入廿一世纪的中国,这问 题恐将更为凸出。如果说,自由主义从"外王"(政治哲学)凸现这一点,那么存在主义和后 现代则从"内圣"(宗教学、美学)凸现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