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同化
现代西方理论繁多,可说目不暇给。在此众多思潮、理论、观念、学说中,当然可以博采众家之长,不拘一定之见。各学派各学者可以各展怀抱,各有判断和选择。本文以为,与"三期说"倡导者仅仅抓住康德哲学不同,要在今天承继发展儒学传统,至少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存在主义以及后现代这些方面吸收营养和资源,理解而同化之。下面就此最简 略地发表一点意见。?
(1)马克思主义。它传播中国,将近百年;主宰中国,也已半个世纪。不仅对中国人的公私 生活、观念、行为影响颇大,而且至今作用尚存,不容忽视。而且,这一切并不偶然。中国 人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非被强加。它是在二、三十年代与其他理论如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相比较相竞争中,被心悦诚服地为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所选中而力行的。其后,在四、五十年代大规模传布和灌输时期,也仍如是。只有当它成为罢黜百家的社会统治意识形态一段时期之后,由于其理论造成了巨大灾难而逐渐被人怀疑。但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一样,它虽被怀疑,却并未消亡。它 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估计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区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本人的思想学说中"活的东西"与"死的东西",即至今犹有生命活力的东西与历史证明无效和有害的东西,并结合总结它在中国的 经验教训,从而考虑在现时代如何与中国现实和传统再次交融汇合,便成了重要任务。就中 国说,我以为至少下面三点仍然是"活的东西,可以且应该存留下来,与中国传统交织会通 ,成为儒学发展的重要资源。
A.吃饭哲学论。这是唯物史观的通俗讲法。它以制造--使用工具作为人"吃饭"的特征 ,即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界自然生存的分界线,确认科技--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的根本。" 儒学四期"将以此来解释原典儒学"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为贵"等等基本观念,具体发 展孔("庶之""富之" )孟("尽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荀("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原典教义,使重生命、重人生的中国传统获得坚定的现代物质基础。" 四期说"认为,科技--生产力在今日及未来,在决定人类生存、生命、生活上,将越来越起着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人在天地宇宙中的地位及其伟大的主动性,从而也将日益突出和重要。这与儒学传统是完全吻合一致的。我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提出"自然人化"、"工具本体"等等,一直反对反科技的浪漫派和悲观主义,就是企望在现代科技前景下具体继承 和发扬中国儒学"以生为贵"的传统精神。
B.个体发展论。"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这一著名论断,以及《资本论》第三卷对"自由王国"的讲述,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理论。但长期在革命所需要的集体主义掩盖下,完全被人们遗忘或有意抹杀了。相反,"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革命机器的"螺丝钉",倒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教义。手段成了目的,服从于集体、组织成了个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理论是非的颠倒,莫此为甚。但这一颠倒了的真理,因为恰好与以家庭为本位的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相投合,过去强调人的本质和价值是在父母、兄弟、亲朋戚友五伦关系中,今日则是在同志、领导、组织的革命关系中,似乎顺理成章,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今天首先必须在理论上将这一颠倒了的真理再颠倒过来,从根本上恢复个体的权益及尊敬。在这方面,吸取自由主义的理论已成为今日的老生常谈。但是,这里的关键正在于:应假手或通过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个体发展论在根本理论上之不同并优越于自由主义处,在于它不是以假设的或先验的"原子个人"、"天赋人权"等等观念为基础,而是把个体放在特定时空的社会条件和过程来具体考察,认为它是人类历史走向的理想和成果,个人不是理论的出发点,却是历史的要求和归宿。充满历史性是马克思主义个体发展论的主要特色,而这恰好可以与重视历史、承认发展变化的儒学传统相结合。"四期说"之所以号称"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亦以此故,即以马 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作为基础。
C.心理建设论。这只在马克思早期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及,之后,包括马克思 本人以及各派马克思主义都未多加发挥;而我以为这是马克思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它是与 深层历史学的唯物史观相对映的深层心理学。这也就是我所谓的"内在自然人化"的哲学心 理学问题。它也就是古老的"人性"问题,即研究" 人性"不同于动物(纯感性)不同于机器 (纯理性)之特征所在。这恰好又与重视人性、谈论心性的中国儒学传统接上头。孔子讲"仁 ""礼",孟子讲"收放心",荀子讲"化性起伪",更不用说宋明理学了。"四期说"的 "内在自然人化论"将是儒学"内圣"心性说的新发展。它认为人性心理是历史的成果,从 而重人文,重情感,重塑建人性,将心理学、教育学提为新世纪的中心学科,以抵抗感性异 化和理性异化的现代机器--权力世界。?
上述三点可以说是"告别革命",即以阶级调和说替代阶级斗争论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它将 融入今日儒学而成为重要资源和组成因素。?
安乐哲(Roger Ames)等提出,在西方传统中,以美国杜威的实用性主义与中国儒学最为接近 。David Hu11 & Roger Ames, 《The Democracy of the Dead: Dewey, Confucui cs, and the Hope for Democracy in China》,open court, 1999年版。我相当支持这一观点的继续探索。具有世界意义的光明前景也许在于两者的结合?但我以为,这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优于杜威。在与儒学传统相接近交会上,马克思主义与杜威的实用主义的确有许多共同处,如重社会群体,轻"独立个人",重力行实践,轻逻辑玄理;重效用真理,轻执着教条;重现实经验,轻超验世界,等等。但与杜威相比较,马克思主义有两大不 同。一是承认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有某种客观发展规律,二是从而对未来世界怀抱某种乌 托邦大同理想,愿为之奋斗,并将人生意义寄托于此。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它具 有某种准宗教功能。这两点比杜威更容易与中国儒学传统接近。如前所说,二、三十年代中 国知识分子择马而弃杜,四、五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