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说儒学四期(7)

2014-05-09 02:51
导读:在现代生活中,个人已不再是关系,而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有血有肉的独特而有限的存在。他(她)不再只是义务、责任(夫妇、父子、公民、党员)的承担

    在现代生活中,个人已不再是关系,而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有血有肉的独特而有限的存在。他(她)不再只是义务、责任(夫妇、父子、公民、党员)的承担者,而成为自由的人。但是,如果真要完全彻底抽去这一切关系、社会、人际、乡土,个体存在及其意义,也就愈发成 了空白或疑问。

    如何办?于是,人们走向超越者的上帝。即使在过去,由于儒学不能很好满足个人心理这个安顿问题,一些儒者或选择佛教,或选择基督(现代),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可以借用孔子称赞宁武子的一句话:"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认识世界,掌握关系,都可以由知识做到,其智可及;安顿人生,了此情性,则为智识所难能为,唯宗教或有胜解。宗教不止于外在的教义、仪式和组织,而更在通过这些形式以信仰来安顿情感,并获取神秘体验。佛说无生,生即苦痛,不如获大觉悟而弃此世界。耶说皈依基督,以拯救灵魂,回报上帝。它们都使人生有所归依,命运有所寄托,情感有所安顿。从而使人在此有限人生中,或使得生活安心,或获得生活动力。世俗宗教如共产主义宣讲子孙后代的幸福,民间宗教祈求去灾求福,也都如此。那么,儒学有此可能吗?儒学是否也能为现代人提供某种终极关怀或安身立命之所呢?儒学"三期说"在努力探寻途径。在这一点上,我是支持和赞赏的。但"四期说"仍然主张以审美代宗教,以"人自然化"来替代"拯救"(耶)和 "涅〖FJF〗?B231?"(佛)。"四期说"非常重视存在主义所凸出的个体存问题, Dasein问题,也非常重视后现代所凸出的"人"已完全坎陷在为传媒、广告、商品文化工业、权力 /知识等异化力 量所强力统治的奴隶境地的问题。从而,重提人的寻找、人性塑建和"第二次文艺复兴",以"认识自己"、"关切自己"、"实现自己",在深刻的情感联系中充分展开个体独特的潜能、才知、力量、气质、性格,作为人生意义。使人的生活目的、命运寄托、灵魂归依置放在这个有限而无界的感性世界和情感生命中,企望儒学传统在这方面吸取基督教神学等等 营养,使它的"内圣"迈上一种崭新的"人自然化"的"天地境界"。

    "儒学四期"的风貌,是期待某种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正如第二期有不同于董仲舒却仍具汉代特色的王符、仲长统、荀悦、扬雄、王充以及何休、郑康成等人一样,第三期有不同于周、张、程、朱的王安石(尊孟)、邵雍等人一样,四期儒学至少可以有宗教哲学、政治哲学和美学哲学等不同取向。这些不同取向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也有矛盾和冲突。它们相反相成,正好构成一幅错综复杂的丰腴面相。例如,"四期说"虽不同意"三期说",却仍然可以包容"三期说"作为宗教哲学取向的一个偏枝,而又与之争辩。如此等等。

    如果说,原典儒学(孔、孟、荀)的主题是"礼乐论",基本范畴是礼、仁、忠、恕、敬、义、诚等等。当时个人尚未从原始群体中真正分化出来,但它奠定了"生为贵"、"天生百物人为贵"的中国人本主义的根基。第二期儒学(汉)的主题是"天人论",基本范畴是阴阳、五行、感应、相类等等,极大开拓了人的外在视野和生存途径。但个人屈从、困促在这人造系统的封闭图式中。第三期儒学(宋明理学)主题是"心性论",基本范畴是理、气、心、性、天理人欲、道心人心等等,极大地高扬了人的伦理本体,但个人臣伏在内心律令的束缚统制下,忽视了人的自然。那么,第四期的儒学主题,对我来说,则将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其基本范畴将是自然人化、人自然化、积淀、情感、文化心理结构、两种道德、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等等,个人将第一次成为多元发展、充分实现自己的自由人。

    总括起来,"儒学四期说"将以工具本体(科技--社会发展的"外王")和心理本体(文化心理结构的"内圣")为根本基础,重视个体生存的独特性,阐释自由直观("以美启真") 、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享受(实现个体自然潜能),来重新建构"内圣外王之道 ",以充满情感的"天地国亲师"的宗教性道德,范导(而不规定)以理性自由主义为原则的社会性道德,以承续中国"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一个世界"、"度的艺术"的悠长传统。可见,第四期与前三期的关系,在于儒学基本精神和特征的延续,而不在概念话语的沿袭和阐释。当然,对别人来说,所谓"儒学四期"也可能是些别的主题、范畴及研究。 总之,它应开拓成不同学派自由并存、切磋琢磨、众声喧哗的局面。

    如一开头所说,本文只是针对"儒学三期说"提出质疑,从而另行提出课题,以供比较和参 考。所有论点、论断都只具提示性质,详细内容及论证并不属于此文范围。

    儒门淡泊,已近百年;贞下起元,愿为好望。

上一篇:德里达论他者的命运——从哲学与非哲学的关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