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研究述要(6)

2014-05-28 02:52
导读:笔者认为,新世纪中国哲学的努力方向应寻求各种异质性资源的有效整合,特别是要将传统的思想和学术与西方的思想和学术整合到一起,并产生出新的哲

    笔者认为,新世纪“中国哲学”的努力方向应寻求各种异质性资源的有效整合,特别是要将传统的思想和学术与西方的思想和学术整合到一起,并产生出新的哲学理论。只有哪一天中国人开始正常地建构出新的哲学理论,“中国哲学”才算名副其实、名正言顺,才不再需要刻意的辩护。而建构“中国哲学”的关键是:关心中国人的那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关心包括中国在其中的这个世界的带根本性的问题,然后给予自己的解决。我们相信,通过继承学术前辈已取得的成就,经过几代中国哲学工作者耗费巨大心智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哲学学科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和未来。

 


注释: 

1 参见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8页。

2 参见郑家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载《中国哲学年鉴》(2001),哲学研究杂志社,2001年,第1—2页。

3 参见葛兆光《为什么是思想史?——“中国哲学“问题再思》,《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4 参见彭永捷《中国哲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关于中国哲学学科的知识社会学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5 参见《“中国哲学”研究的挑战——访陈来教授》,《哲学动态》2002年第3期;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6 参见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53、656—657页。

7 参见陈少明《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载陈平原等主编《学人》第13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重提“中国哲学”的正当性》,《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8 参见张志伟《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也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9 参见干春松《从方法选择转向问题意识——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一种解读》,《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10 参见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第472—481页。

11 参见杨国荣《中国哲学研究的四大问题》,《哲学动态》2003年第3期。

12 参见唐文明《中国思想的隐秘渴望——范式转变中的中国哲学》,《哲学动态》2002年第3期。

13 参见王中江《“范式”、“深度视点”与中国哲学“研究典范”》,《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14 参见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8—9页。

15 参见华勒斯坦等著《学科·知识·权力》(刘健芝等编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6页。

16 参见景海峰《学科创制过程中的冯友兰:兼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及其面临的困境》,《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从“哲学”到“中国哲学”——一个后殖民语境中的初步思考》,《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17 参见杨国荣《哲学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反思的哲学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8 参见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16、18页。

19 参见洪修平、白欲晓《关于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0 参见李景林《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之反思》,《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

21 参见张立文《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论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和超越合法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上一篇:道教医学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