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

2014-06-05 01:10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内容提要】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均按照西方传统本体

【内容提要】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均按照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形态结构美学体系,但实践美学把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直接当作美学命题,没有找到美学特有的问题域,后实践美学以当代西方的个体哲学为美学的哲学基础,极为便利地阐释了审美活动的现代内涵,但后实践美学历史主义意识的缺乏使其理论不具普适性,其审美至上主义更有偏执性和虚幻性。实践美学的历史唯物论和后实践美学的个体主义是其留给新世纪中国美学的有益资源。

从创立之初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践美学就不断地遭到批评和诘难,实践美学的发展和完善正是在学界的批评下实现的。但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批评是根本性的,后实践美学把批评的目标对准实践美学的哲学起点即实践,以一种新的本体即生命、生存本体代替实践本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解释美学范畴,建立新的美学体系。后实践美学从提出之初到现在已十余年了,其对实践美学的批评涉及方方面面,其自身的理论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完备性 ① 。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都是黑格尔主义式的体系性美学。美学理论是否有体系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言说美,能否把这个神秘精灵的面纱揭开。后实践美学以实践美学的批判者和替代者出现在中国学界,我们从比较视野,从思想来源、结构体系、价值取向、问题框架、核心命题、阐释限度等方面来看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就可以更清晰地辨识当代中国美学的逻辑理路,从而为新世纪中国美学建设提供理论参照。

生命美学的思想资源是生命哲学、现象学和中国庄禅美学。生命美学从生命进化层面,生命活动的理想层面,自由个体的需要层面以及现代生命意义的生成等方面对审美活动加以论述。生命美学把审美活动与实践活动区别开,认为前者是内在的自由的精神性活动,后者是外在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生命美学认为,审美活动是生命的最高最自由的生存方式,它关系到生命存在如何可能,对审美活动之谜的解开将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本身的意义和走向。超越美学没有完全抛弃实践论,而是对之做了改造和新的阐释。超越美学借助20世纪西方哲学以对象/意义取代实体/现象范畴来建立美学,比之实践美学,超越美学更重视审美的精神性、个体性、自由性和解释性。后实践美学把哲学美学的中心从对于美的本质的根源性研究转向对于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的审美活动的研究,这一转向使个体的生存,生命的意义以及自由如何可能等问题成为美学的中心,与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生存的哲学沉思以及个体自由的探索趋向一致。从人的自由、人的诗意生存的角度提出的美学问题根本无关乎主客二分的实践与认识,而只关系主体存在本身。现象学哲学的存在论转向对美学研究的启示即是,不是本体论问题(美的本质是什么)和认识论问题(美感的本质是什么),而是存在论问题(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美如何存在)是美学研究的主题。后实践美学禀承当代西方哲学的存在论转向,维护了生命的一次性、自由性、创造性即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后实践美学的现实背景是现代人的生存,由于把审美奠定在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对于审美活动的形而上的超越意义,对于审美与生命终极性意义的建构,审美与生命的本真存在的关系等问题它都可能展开论述,这就使美学这门人文学科走出古典成为可能。

时至今日,美作为生命体验之意义,作为人的具有非现实的超越品格的自由生存方式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而实践美学对此的论述阙如。实践美学的实践观有力地否定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这只停留在哲学层面。在实践美学那里,美是先在的,美感是对美的反映,审美是对现实对人的实践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审美活动的现代内涵还没有提出。实践美学把集体性、社会性放在优先地位,美感是被动的被决定的,对于审美这种极具个体性、精神性、超越性的生命活动形态而言,实践美学根本无法言说。个体如何生存,如何在现代意义虚无中获得生存的自明性超越了实践美学的理论逻辑,这—点我们从李泽厚后期的本体论矛盾中即可看出。美学是人学,美学要关注人的生存,要关心他的痛苦和希望,自由和奴役,关心他的生命意义的丰盈与匮乏。物质生产的发展,社会制度的革新,社会关系的改变及意识形态的转化当然有助于人的诗意生存,但这些毕竟是外在的,也不是美学要解决的问题。外在的物质活动不能深入人生诗意,不能代替精神价值的创造,而后者正是美学这门人文学科的研究内容。如何在生命价值虚无,理性制度、科技主义、官僚体制的桎梏下寻求生命的意义是当代西方美学的追求,西方美学由此转向主体阐释(个体主体性)、审美的非理性(对理性的批判)、超越性(对现实的超越)、否定性(对日常生活的超离)被突出,诗意语言被强调。实践美学忙于论证实践活动的审美本性,与当代哲学的个体化倾向相反,它无法解释人生存的焦虑、物化、荒诞、虚无及对虚无的超越,实践美学的美感或审美关系理论都未能把审美主体的精神活动上升到哲学人类学的高度,从而无法给现代性的个体生存提供精神根基和理论支撑。后实践美学以生命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关注个体的沉沦与超越,寻求审美活动对于生命的根本意义,就能更好地解释审美活动的现代特征,从而使美学更具有现代意味,实践美学也讲到了审美的精神性和超越性,但这外在于其逻辑本身。实践美学的失误在于,它相信外在活动(认识、实践)本身就可以达到人的自由,结果以外在的物质必然取代了内在的精神自由。

李泽厚后期在别人的批评下意识到了个体感性存在及其精神性、偶然性的重要性,但其积淀说体系决定了工具本体具有优先性,心理本体不可能是本体,只能是被动的、被决定的,是前者的“积淀”,个体存在的意义问题在其框架内无法解决,这就为从刘晓波到后实践美学借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思想资源反对实践美学留下了口实,也是李泽厚一再被批评的原因,问题仍然在体系本身。传统本体论要求一切都从逻辑点出发,又都可以还原为逻辑起点即本体,黑格尔哲学即是典型形态。本体论哲学的根本局限在于,它妄图把多元的世界吸收整合进那个逻辑严整的推论中,要世界来适应它的原则而非相反,世界的多样化必然被割舍,这正是恩格斯所批评过的形而上学之弊。当代语言哲学已经证实,中心、本原只是人们的理性假设,后现代思潮因此抛弃主义消解体系。马克思本人是反本体论反形而上学的,但其后继者把其学说阐释为物质本体论或实践本体论,结果就把精神还原为物质,美成了物质实践的直接产物,个体存在的有限与无限这个永恒的美学问题就无从谈起,为什么后实践美学能便利地阐释审美活动而实践美学不行?问题在实践本身作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否恰当。一个概念只有保持其相对固定的内涵才有阐释的可行性,实践的本义指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但这两者都与现代个体的存在相距太远。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求得无限的意义,实践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对此无能为力。

上一篇:试析中国当代景观中的传统美学与现代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