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光论与单子论(2)
2015-01-03 01:22
导读:众所周知,洛克是反对天赋观念的。与其说是反对笛卡儿,毋宁说是反对英国的新柏拉图主义。“心灵里没有天赋原则”,是他的《人类理智论》第一卷的
众所周知,洛克是反对天赋观念的。与其说是反对笛卡儿,毋宁说是反对英国的新柏拉图主义。“心灵里没有天赋原则”,是他的《人类理智论》第一卷的主要命题。心灵诞生时是一张没有写过字的白纸,一切观念都来源于经验,为此他区分了“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的关系,他强调说后者来自前者,实际他坚持了“天赋观念”的感觉主义的倾向,以与笛卡儿的理性主义相区别。但洛克是个唯名论者,唯名论在“一般”概念中只看见内部的、理智的结构,所以在解释这些一般概念时,洛克秉承奥卡姆的传统,更重视“符号”的协助,特别是语言的协助。符号或词语,当被我们武断地联系在观念的某些特殊部分上时,就有可能特别强调这些部分并使这些部分脱离自己原来的复合体,从而形成更深刻、独立的心理机能,凭借这种机能,各种孤立的固定的意识便被置于相互的逻辑关系中。事实上,在洛克的脑海里依然徘徊着柏拉图的旧日幽灵,诚如罗素所说:“问题的形式和柏拉图《泰阿泰德篇》里的完全一样,只要用洛克的白纸代替柏拉图的鸟笼,并用理念来代替鸟就行了。”[18]
在莱布尼茨看来,人的心灵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观念和真理就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而不是作为现实天赋在我们心中的,虽然这种潜能也永远伴随着与它相应的、常常感觉不到的某种现实。”[19]他的“单子论”是一个受“原子论”启发但与后者截然有别的概念,或者说莱布尼茨对原子论深恶痛绝,他受活力论至深,认为原子论是机械论的罪魁祸首,这反映在他与洛克的论战文章中[20],“他的思想大体上是足可在伽森狄的体系中找到的,后者则骨子里就是德谟克利特的体系;”[21]——莱布尼茨这样评论洛克。而在哲学的两大阵营中,莱布尼茨是站在柏拉图一边的,这从上面他的自述文字中也可以得到认证。然而,“单子”恰恰是取“原子”之所长补“原子”之所短,所长即“原子”是“不可分的点”;所短是缺乏真正的“连续性”[22]。而在莱布尼茨看来,“连续性”是宇宙间的基本。那种机械论物质观都把物质本身看作不能自己运动的东西,运动是从外部加到物质中去的,而在莱布尼茨看来,完全是被动而不能自己运动的东西,是不符合“实体”的概念的,因为“实体”意味着自身独立存在而不受他物决定,它的运动、生成完全取自“自因”。莱布尼茨的“单子”是这样一种东西:既是“单一”的真正不可分的“形而上学的点”,又是具有内在“形式”或属性的“精神原子”。“实体”与“形式”,被他从经院哲学那里拿来或者从希腊传统中承袭来,然后巧妙地糅合在单子的框架中。单子可以理解为是“实体的特殊状态”[23]。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单子论虽然惊世骇俗,但莱布尼茨对单子无窗户的限制,差点也把自己阻挡在人类认识的辉煌大厦之外,因为封闭的单子的黑屋子,拒绝自然之光的透射从而违背了“相互内在”的原理。所以,我们姑且不论“单子论”中已经遭到否定的部分,首先应当肯定它值得挖掘的东西。“属性”曾被斯宾诺莎理解为“从理智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24],那么,“单子”的属性或“内在的原则”是什么呢?或者用莱布尼茨自己的话说,“应该怎么来合理地解释那些把生命和知觉给予一切事物的人的观点”?[25]莱布尼茨把实体定义为活动或活动力,认为“活动”是实体的本质属性,从实体中抽取“活动”,就不可能解释实体的存在。物理科学支持这种把自然归结为“活动” [26]的,从中抽象出来的类似于数学公式一样的逻辑在自然的“活动”中得到了验证。但问题的要害是:我们如何给“赤裸裸的活动”[27]加上内容?怀特海认为,这个“内容”只有将生命和自然溶合起来,才是成功的。唯光论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自然被界定为“执两用中”的“光”,而光的内在活动是其属性“感光”与“转换光”。这是迄今将生命和自然溶合起来从而解答“活动”的内容和目的的最为可行的方案。下面我们看看莱布尼茨的解答:单子的活动或活力是“微知觉”[28],又称作“细微的知觉”[29]或“微小的知觉”[30]其涵义是“无察觉和反省”的知觉。研究者据此说他与洛克的“感觉”与“反省”作对。其实这里的“无察觉和反省”更多的是“直觉”以及没有后天人为规定的意思,或者如上述笛卡儿的理解,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理念。莱布尼茨的“知觉”[31]并非像通常用法那样仅指感觉,而是感觉不到的“无察觉和反省”,要注意“知觉”与“察觉”的区别,莱布尼茨认为,知觉是单子表象外界事物的内部状态,完全是一种内在的智力结构,是先天存在的天赋观念;察觉则是对这种内部状态的意识或反省的认识,它包括了在前者基础上的对经验的综合作用。[32]这些“微知觉”“难以名状”,分开各部分很混乱,合成整体则很明白;这些环绕着我们的“感觉性质的影象”给予我们印象,包含着无穷的、每一事物与宇宙中所有其余事物之间的联系。莱布尼茨甚至说,由于这些微知觉的原因,“现在孕育着未来,并且满载着过去,一切都在协同并发”。[33]只要有“上帝”[34]那样的眼光,“就能在最微末的实体中看出宇宙间事物的整个序列。”[35]莱布尼茨用一句拉丁文来表述这一切,“qua sint,quae fuer int,quae mox futura trahantur.”[36]最后,这些“微知觉”标志和构成了同一的个人。“它们从这一个人的过去状态中保存下一些痕迹或表现,把它与这一个人的现在状态联系起来,造成这一个人的特征”。[37]这些“微知觉”在许多场合决定了我们而我们往往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如果借口说它们非我们的感觉所能及就否认它们的存在,同样是不合理的。“这些感觉不到的知觉,说明了灵魂与身体之间的这种奇妙的前定和谐,甚至是一切单子或单纯实体之间的前定和谐”[38]。前定和谐全然是先天的造物主的安排与生俱来而绝非后天的虚构和雕琢——就象一块天然的有着美丽花纹的大理石一样。在这里,“先天的”或“先验的”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积淀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状态,如上所述,“连续性”在莱布尼茨那里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称之为“连续律”[39]。再比如一块化石,它的“形成”就是先天的、先验的,因为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一种历史“连续性”的状态。或者用莱布尼茨的话说,它是上帝的杰作——莱布尼茨的单子是有等级的,“上帝”是最高层次的“单子”。[40]他说,“很清楚,某些显然的真理应该是灵魂在所有这些世代都有的,而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在灵魂的所有各个世代的状态都是很清楚的,必然真理是天赋的并且是靠内在的东西来证明的,而不能是象我们建立事实真理那样靠经验来建立的。”[41] 很显然,莱布尼茨关于“连续性”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二十世纪的卓越的哲学家怀特海就把这种“连续性”称为“自然连续性”[42]所谓“自然连续性”就是把一连串“事件”组成的历程中传递下来的某种性状的同一性不断加以承继的过程,“因此早期生命史中的全部位态,便作为在整个生命史的各个时期中始终持续的部分模式而被承继下来”。[43]“持续性是在整个事件的各时限部分中找得其重复产生的模式的性质”。[44]“位态”被唯光论理解为“光类”、“光类存在物”;在莱布尼茨这里便是“单子”;“持续性的模式”便是被莱布尼茨看作是“天赋观念”的单子的“微知觉”;它与唯光论的“感光”与“转换光”具有“某种性状的同一性”,在整个生命史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承继。我们尚不能断言,莱布尼茨给了怀特海何种程度的启发,毋庸置疑,在怀特海的“自然机体论”中,有着“单子论”的影子[45]——同样是“物活论”者,同样坚信近代
物理学的基本事实是“活动”,同样坚信“直觉”在科学中的崇高地位——单子论的基本概念只不过是上述笛卡儿推崇、莱布尼茨奉为圭臬的直觉的抽象概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