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光论与单子论(4)
2015-01-03 01:22
导读:在唯光学派的前期论文《原子论与唯光论》中,我们曾分析过老子的“道”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的异同和交融点,“道”有“物”、有“虚空”,“物
在唯光学派的前期论文《原子论与唯光论》中,我们曾分析过老子的“道”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的异同和交融点,“道”有“物”、有“虚空”,“物”托“虚空”而运动;正好与“原子”和“虚空”以及运动形成对照。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老子的“道”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作一对照。我们说“道”中有物,并不是说“道”就是物。我们不妨借用经院哲学“唯名论”的话说,“道”,不过是一个“声息”而已。老子的“道”并非在表述一个物,而是表述一个词。这个词并不是作为一个物理事象的词,而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词。或者套用弗雷格的话说,一个词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个问题,至于事实上是否存在适用这个词的对象,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莱布尼茨的“上帝单子”也是这样。道生万物,所以“道”也是一种“天赋观念”。万物所由以生者,所以万物定有互相类似之处,而这些类似又形成诸“共相”,此即莱布尼茨的“单子”;诸共相仍有类似之处,即共相的共相,这也即是“道”,相当于莱布尼茨最高层次的单子“上帝”;所以“道”由万物的“类似”组成,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物。“单子”也是这样,它是从“实体”衍生出来的。说“道”生万物,与说蛋生鸡并不是一个意思。那样就犯了“唯实论”的错误、或者是西方哲学“具体性误置的谬误”[60]的错误。“道”作为万物之楷模,存在于老子的头脑之中,就象“单子”存在于莱布尼茨脑海里一样。事实上,它只是老子的一种抽象概念,就好象“理念”是“上帝”的抽象概念、“单子”是莱布尼茨的抽象概念一样。但老子又与“上帝”或莱布尼茨不一样,他不屑或故意不为“道”命名,道“无名”,所以“道”较之“单子”乃至于“共相”更象一个虚无缥缈的“声息”。它不是物,我们说它“无中生有”正是基于它不是物这一点说的。另外,老子的“道”作为他心中的概念,并不是出自物的本性,而是万物混杂的影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倒是更能形象地解释莱布尼茨关于“单子”内中的“微觉”和“统觉”的概念。老子的“道”是一种先验的创造的想象力的综合活动的结果,他的这种构架能力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力量,从这种角度上讲,他的“道”的范畴与莱布尼茨一样,也是一种先验哲学。史学公认两者都属“客观唯心主义”这已成定论。但是,因为唯光论对“道”这个范畴作了“取实予名”、“和实生物”的改造,“制名以指实”,“道”直接地成为形而尚中的“光”,所以,对“道”的诠释就应该另当别论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前面谈到莱布尼茨对西方哲学的主要范畴“实体”的认识,他认为实体的属性是活动或活力,他把实体定义为“单子”,单子的活动是靠内在“形式”“微觉”和“统觉”。所以有必要在这里补充谈谈莱布尼茨关于运动的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所有发生在物质世界的运动,都基于“充实的”东西在“虚空”中所经历的位置的变化。故此,机械论的原子的“冲撞”运动主宰了西方数千年的历史,硬块物质之间的冲撞的“力”是它们的唯一的相互作用方式。正象莱布尼茨在《人类理智新论》中借用“斐拉莱特”的话说,“似乎运动就证明了有虚空。当一个被分割开的物体的最小部分和一颗芥子那么大时,要能让这物体的各部分有地方来自由运动,就得有和一颗芥子大小相等的空的空间。当物质的各部分再小一万万倍时,情况也是一样”。[61]作为莱布尼茨的代言人“德奥斐勒”回答说,“的确,要是世界是充满了坚硬的微粒,它们既不能曲缩让位又不能分割,就象人们所描述的原子那样,那么运动就是不可能的。但实际上并没有根本的坚硬性;相反地流动性倒是根本的,而物体是可以随着需要分割开的,因为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的被分割。这就把那从运动得出虚空的论证的全部力量都剥夺了。”[62]在这里,莱布尼茨在否定了原子托虚空而运动的陈旧机械论唯物论的基础上,肯定了物质的运动在于其“流动的本性”。在《人类理智新论》的另一处,莱布尼茨把人的认识比作暗室中一幕接受外来影象的幕布,但这幕布不是平平直直的,而是有许多皱折,代表着各种“天赋观念”,这些天赋观念对外来影象具有一种“颠动或振动”的作用或反作用,“就象当人拨动一根绷紧的琴弦以使它发出一种乐音时所看到的那样。”[63]上面谈到,莱布尼茨对运动的认识与他对物质的认识是相辅相成的,他不同意洛克乃至于原子论的物质观念,“我们毋宁应该设想空间充满了一种原本是流动的物质,可以接受一切分割,甚至在实际上被一分再分,直至无穷。但是有这样一种区别,就是在不同的场合,由于运动的协同作用的程度不同,物质的可分性以及被分割的程度也就不相等。这就使得物质到处都有某种程度的坚硬性,同时也有某种程度的流动性。”[64]因为单子论在处理这种物质与运动、实体与形式的关系上和谐同一,所以莱布尼茨认为整个宇宙都可以反映在每一单子之中。拿唯光论来参照,光与其内在形式“感光”与“转换光”是和谐同一的,从而,从光的“一”中即可映照出作为整体世界的“多”来。“我”在世界之中,世界在“我”之中。诚然,莱布尼茨这种流动性的运动观渊源于古希腊“万物永恒流转”的源头活“火”,但现代科学似乎更支持这种“万物皆数”的现代毕达哥拉斯主义。尤其是唯光论,光的流动的“本质”最能体现物质观念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它的“天赋观念”——“感光”与“转换光”,证实了运动不啻是“流动”,确切地说应该是“波动”——光的波动。现代物理科学似乎也在证实光的这种波动运动学说,如怀特海说,“每一种原始要素都是潜能或潜在活动所产生的振动波”[65]